香港仔有山有水,是我喜爱的地方。早年更有我爱吃的「山窿谢记鱼蛋」,可惜已成绝响。「谢记鱼蛋」于1946年由一名谢姓小贩创办,据老街坊朋友说,最初是在香港仔十五间(即现时香港仔大道与香港仔海傍道附近)山坡旁的一条狭窄后巷摆档,客人光顾犹如「捐山窿」一样,因而得名。谢先生对品质相当执著,坚持每天用新鲜的门鳝、九棍和或鱼制作手打鱼蛋,全鱼肉,真材实料;鱼头和鱼骨则用来熬汤,因此深得街坊的喜爱。其中的「炸小门鳝鱼皮」,甘香脆口,更是人间美食。
接手经营的谢家第二代,对品质同样坚持,但对原材料供应日感吃力,失却了信心,毅然在2012年决定停止经营,避免影响老字号的金漆招牌。结业前我也特地前往排队等候,向「山窿鱼蛋」作最后的道别。
其实香港仔与香港近代建筑发展也极有渊源,现时房屋署工程,广泛使用的大铁板模半机械化工程系统,是在70年代中期,由当时极具管理规模的新昌营造从荷兰引进,首项工程便是兴建香港仔华富邨。
另外政府亦于80年代中期,于香港仔渔光道,即渔光邨旁拨地给建造业训练局(建造业议会前身),兴建「香港仔训练中心」,为建造业培训工友。
为了提升建造业的安全和工程质素,建造业训练局与政府由1990年开始推动工艺测试,鼓励工友以自愿方式参加测试,最早期包括砌砖、批荡、铺瓦、细木、模板和油漆六个工种。1995年,劳工处开始立法要求四类起重机操作员,必须持有有效证书;而房屋署亦规定承建商需要僱用一定百分比的合资格技术工人,于是在同年将「香港仔训练中心」改为「管理培训及工艺测试中心」,统筹及开办更多工艺测试项目。
早年出任工艺测试中心经理的林耀华先生忆述,90年代初工艺测试还是自愿性质,因此参与的工友不多。为了宣传推广,他和同事经常要大清早到工友聚脚饮茶等开工的酒楼派传单,常常遭到白眼。
现时香港建造业的工友资历认证,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更有法例规管。根据《建造业工人注册条例》有关「专工专责」条文,建造业工人于建造工地独立工作,必须注册为相关工种分项的熟练或半熟练技工。截至2018年底,香港的注册大工有203,446名,中工则只有29,119名。
香港仔测试中心是香港建造业工艺测试的主要基地。为了更正确地反映测试中心的重要地位,建造业议会刚刚将它正名为「香港建造业工艺测试中心」。
最后更新:2019-02-15 10: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