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建筑新气象:拥抱科技创建宜居绿色城市

建筑新气象:拥抱科技创建宜居绿色城市

近年,本港地产发展商愈加重视可持续发展,运用智慧科技打造绿色建筑。早前,议会邀请了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陈康祺先生(Robert),分享私人发展商如何使用科技创新推动发展,实现建设宜居智慧城市的愿景。

两大可持续建筑项目

议会近年积极倡议「三零策略」,包括零能源浪费、零废堆填和零资源浪费,鼓励业界广泛应用创新技术如「建筑信息模拟」(BIM)、「机电装备合成法」(MiMEP)及「装配式设计」(DfMA)等,提高施工效率之余,亦减省建筑物料虚耗,有助实现零废弃的目标。

在议会大力推动下,私人发展商亦愈加善用创新科技,以加强建筑项目的可持续性,例如观塘巧明街KTIL240综合商业项目(观塘巧明街项目)及天水围Wetland Seasons Park和Wetland Seasons Bay(天水围Wetland项目)屋苑工程,便是当中的表表者。

建筑信息模拟减物料虚耗

Robert表示观塘巧明街项目透过BIM的三维建筑模拟软件,整合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结构工程,以及机电及管道设备等建筑资讯,优化规划、设计和协调,实现垂直结合业务架构的理念。

他说:「在整个工程期间,智慧科技的应用能提高施工效率,减省在地盘施工时出错的机会,能避免因出错而重做。」BIM让设计、工程及设施管理团队,于施工前预视图则上互相碰撞的地方,及早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和成本,亦大大减少建筑物料虚耗。

BIM更可配合MiMEP及DfMA的应用,既可提升效率,又可减废。例如在规划地下室挖掘工程时,先以BIM预制三维模型,再按模型于工厂预制支撑结构组件、配件及连接楼梯,然后运往现场装嵌。除了地下室外,风柜房、冷冻水管、电缆槽等设施亦于工厂预制,再运送至工地后装嵌,减省工序。

同时,在实际施工前,工程人员利用BIM计划相关的工序,并向工人讲解施工步骤,提升工地的安全水准。除了协助设计及施工外, BIM技术亦为将来设施的管理及维修提供详细的资料,包括提供墙内管道的3D图则、模拟日后运作及维修的情况等。

绿色建筑让发展与保育共存

科技亦助发展智慧绿色建筑。Robert指观塘巧明街项目采用崭新的智能大厦管理系统,以人工智慧实时监察和调校冷气、电梯、照明系统及空气质素等,减少60%能源消耗、40%用水量及增加30%空气流通量,达至「绿建环评」(BEAM PLUS)、「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和「健康建筑认证」 (WELL) 的认证要求。

至于天水围Wetland项目,Robert说:「我们认为体现了保育与发展的共存。」

他表示由于项目邻近湿地公园自然保育区,所以团队在施工时采用低噪音工序,以减低对生态的影响。同时,项目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设计,包括阶梯式设计及之字形布局、通风廊、土地色外墙、低反射的落地玻璃墙等,确保项目融入周边环境,打造出自然环境与智慧科技结合的屋苑,提升天水围的地区形象。 此外,工地的预制石矢板组铺设运输道路 ,能减少来自工程车辆的灰尘,令工地环境更整洁及安全。

新发展与旧社区共融

Robert表示地产项目不仅解决大众居住、工作及娱乐的需求,更具备改善周边配套及地区环境的社会责任,体现议会提倡的宜居感及幸福感。Robert说:「因为我们是在社区内建设一个项目,所以我们必须把项目与社区联系起来。」

他指出不论是观塘巧明街项目,抑或是天水围Wetland Seasons项目,团队皆与政府、区议会及地区人士充分沟通及协调,希望项目能与原有社区共融,并可惠及整个社区。他说:「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以发展商、土地拥有者的利益作出发点,也从政府部门和地区持分者的层面出发。」

以观塘巧明街项目为例,由于项目位处观塘旧工业区,区内旧有的道路狭窄,人多车多,经常出现交通挤塞,所以团队与运输署及区议会等合作改善周边路况,将巧明街从两线行车道拓宽至三线,以及将部分街道从单向改为双向,并拟建行人天桥连接牛头角地铁站,改善行人畅达度。

各界推动可持续发展

Robert更指科技应用能吸引年轻人入行,例如观塘巧明街项目的团队,便是一班20多岁的年青人。最后,他表示可持续建筑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未来将日益重要。「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发展商的切身前景,更推而广之至整个业界以至社会的层面。」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亦呼吁业界坐言起行,拥抱智慧科技,开拓可持续未来,共建更宜居的城市。「我认为从规划、设计、建筑科技和建筑材料各方面,在座每位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为建设绿色及更美好的香港作出贡献。因此,我相信只要政府、私人界别和专业机构携手合作,我们将能令这个城市变得更好,成为亚洲区甚至全球的典范。」

最后更新:2024-06-03 14: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