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永续共融 创建宜居香港

香港寸金尺土,安居乐业一直是市民的心愿。随着社会和人口转变,市民的住屋需求无论在质、量方面均不断变化。故此,为市民提供可负担住房一直是社会须共同面对的挑战。早前,议会邀请了香港房屋协会(房协)行政总裁兼执行总干事陈钦勉先生(James)出席「香港建造新视野」活动,分享房协倡议的「创建宜居.永续共融」的长期愿景,以及在纾缓本港住屋问题方面的各种尝试。

改善民生 提供安身之所

James 说,2023年对房协而言极具意义,因为是该会自1948年成立以来的75周年钻禧纪念,当时亦成为了香港第一个非政府的房屋机构。

房协的宗旨是为基层市民提供可负担的安身之所,其首个发展的出租屋邨是于1952年落成、位于深水埗的「上李屋」,是全港首个公共出租屋邨试验项目。

James 说,房协作为非牟利的独立机构,也肩负「房屋实验室」的角色,以「可持续」、「创新」和「宜居」为原则,一直与政府合作无间,灵活进取地推行不同类型的房屋先导计划,例如参与市区重建、发展夹心阶层住屋计划、资助出售房屋计划,配合市民在不同年代的住屋需求,提供不同类型、可负担的房屋计划。

因应社会变化 提倡跨代共融

James表示房协的最新住屋计划是因应近年人口老化,为中产长者而发展的项目。土地有限,但人口不断老化,房协近年以「综合重建模式」发展居住项目,在同一项目加入照顾不同年龄人士生活需要的元素。

以筲箕湾明华大厦为例,将分三期于2035年完成重建,可提供3,900多个单位,包括出租单位、资助出售房屋单位和600多个「长者安居乐」单位。邨内将设有适合不同年齢住户的康乐设施如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区、空中花园等,让居民共享安居生活。

James 说,这种「跨代共融」的理念亦延伸至未来其他项目。位于启德发展区的资助出售房屋项目将设有房协辖下最大型的商场,届时每层均会加入跨代共享的设施。

James 说:「不少长者均希望在自己的家安享晚年。为令单位做到『长者友善』,我们早前研究在不同类型单位加入无障碍设计。我们正考虑将设计概念应用在日后规划的资助房屋项目,以适合不同生活能力的长者留在原居单位『居家安老』,省却搬迁之苦。早前更搭建了模拟单位邀请业界参观,交流意见。」

房协亦为辖下屋邨进行复修,去年便耗资一亿港元,以延长屋邨大厦的寿命,从而做到节能减废,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质素。James 说:「住屋需求不断增长,为提升建屋量及效率,我们致力实践建筑施工和管理数码化,在建造过程中采用创新技术,例如『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和『建筑讯息模拟』(BIM)技术,一方面缩短施工、提高工地安全和减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团队协作,令项目管理更灵活和更有效率。位于北部都会区的洪水桥项目第一阶段便是其中例子。」

BIM及MiC正正是议会一直以来推动业界采用的科技,两者不单能提高施工的效率,同时可减少物料的虚耗,MiC更能提升工地安全水平。

James 说,房协现正规划及兴建的项目达25个,建屋量是75年来的高峰,而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今后各个工作范畴的大方向。为此,该会成立了跨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小组,有系统地统筹各部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绩效指标及进度。

小组订有三大策略方针:(一) 「建设可持续居所」:致力营造跨代共融生活环境;(二) 「低碳转型」:制定各项减碳目标和措施,推动香港迈向2050年实现碳中和;(三) 「提升未来适应能力」:将创新理念融入发展和营运。为此,房协与数码港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其位于北部都会区的新办事处成立全港首个房地产科技共享工作室,鼓励年轻科技人才运用创意和科技,开发更多房地产应用方案。

并肩同行 共建更好未来

正如议会主席何安诚所言: 「建造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绿色的宜居环境能为全香港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值得各行各业同心追求。建造界必定会和各界合作,更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策略,例如在建筑行业致力推行『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透过减少浪费资源、减少废物和循环再用物料和废物,延长建筑物和各种物料的寿命,最重要是做到减碳。」

诚然,建造业界必须不断紧随时代步伐,以创新理念与政府和各界合作和推行崭新提案。透过群策群力,必定能紧贴市民在不同时代的住屋和发展需要,并肩同行,将香港建设成更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

最后更新:2024-05-31 09: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