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数码转型「载.向未来」 建设世界级铁路网

数码转型「载.向未来」 建设世界级铁路网

近年,建造业议会积极推动业界数码转型,以数码科技提升工程效率、降低成本及解决业界人手不足的问题。最近,议会邀请了港铁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博士,与业界分享如何通过数码转型,规划及建设香港新一代铁路网。

以人为本营运理念

港铁通车至今,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营运理念,以连系社区、建设香港为己任,为香港市民提供安全、舒适及便捷的铁路服务,并推动香港演进成一个现代化大都会。

金博士说:「在内地有一个说法,就是『建设铁路,就是建设城市。』」例如多年前落成的东涌线及机场快线,连接东涌、机场与市区之余,车站周边地方更提供建筑用地作物业发展,推进沿线地区城市化的进程。东涌线启用,令东涌由昔日的渔村变成可容纳300,000人口的新市镇,又如小蠔湾车厂物业发展项目,所释出的土地将可兴建2万个公私营房屋单位。

港铁公司以人为本的营运理念,更展现于精益求精、不断优化服务水平的决心。环顾世界各地的铁路营运者,港铁的服务水平位于业界前列,其列车服务准时程度高达99.9%。

不过,金博士表示追求卓越的步伐并不会停下来:「我们的愿景是实现100%准时度。」纵使国际铁路业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他说:「若这个愿景有朝一日能实现,那必定是在香港达成。」

开发综合数码共用平台

港铁公司要实现长远目标,在「Go Smart Go Beyond 载.向未来」的全新发展方向带领下,积极研发并应用智慧科技及创新方案,以科技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改善及提升各个营运领域的效率。其中一项重点数码方案,就是开发综合数码共用平台(CDE ,Common Data Environment),以更有效地整合复杂不一的工程数据。

随著《铁路发展策略2014》规划项目相继落实,多条大型铁路工程包括东涌线延线、屯门南延线、北环线等将陆续动工,工程规模不但庞大,其难度及复杂性,与其他大型建设项目不遑多让。

有见及此,金博士表示:「我们正设立一个综合数码共用平台,以收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数据,把所有数据及资讯储存至单一资讯来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

综合数码共用平台能够整合不同承办商文件、施工图则、设计图等建造工程信息于单一平台上,甚至可检视建筑信息模拟(BIM)的立体模型,以及工程的改动、进度及纪录等,方便监督及跟进。

他补充道:「我们更可以通过综合数码共用平台分析多方数据,预测工程的潜在问题。」例如预测及避免建筑物的樑柱、钢筋等设计不协调,节省重新设计及调整的时间,确保工程能顺利竣工。

港铁公司计划先开发综合数码共用平台,期望下一步能设立一个供整个业界使用的平台,让从业员能分享及交流不同工程的宝贵数据,以加强彼此的连系。

全方位数码科技应用

事实上,近年港铁公司致力引入全方位数码化系统,由工程规划、成本管理、设计、装配式设计(DfMA)及组装合成法(MiC)应用等,以至铁路日常营运和维修,皆采用数码科技管理每一环节,让乘客在完备的铁路网络顺畅快捷地抵达目的地。

金博士说:「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数据湖』(Data Lake),以储存及监控有关客户服务、铁路资产状况、维修等方面的数据,以实现智能维修及营运,以及至为重要的智能化客户服务。」

例如港铁最新将MTR Mobile应用程式升级,为乘客提供实时资讯。其中,落车及转车提示是较受欢迎的功能,因为乘客可能会因太专注看手机而忘记下车。

在维修及资产管理方面,港铁通过一站式智能平台(all-in-one smart platform),收集实时列车及铁路资产数据,再透过实时数据分析,协助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事件,及早进行维修。

此外,车站内一系列「碳中和」先导计划,包括显径站的透明太阳能光伏板试验计划、人工智能(AI)监控供冷系统先导计划,以及在车站实施列车煞车系统能源回收及转化技术。

广结伙伴同步前行

展望未来,港铁公司除简化车站设计,以便采用更多应用装配式设计外,亦将加速数码转型,并与各界广结伙伴关系。金博士相信若要打造及保持世界级铁路网,不能单靠港铁之力量,更需要各界协力同心。

他说:「在推动装配式设计应用、数码化转型、持份者参与及『新工程合约』模式(NEC4)各方面,我们都需要与整个业界及专家,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科技供应者等建立伙伴关系,才能取得成功。」群策群力,港铁公司将继续集各界的力量,合力建设世界级可持续铁路运输服务,让香港稳步前行,一起「载.向未来」。

最后更新:2024-05-31 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