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建造传奇:方舱设施建设速度创纪录

建造传奇:方舱设施建设速度创纪录

「志存高远、同心协力」,凭著信念和信任,我们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在第五波新冠疫情爆发的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及香港中联办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仅仅32天内建造6个社区隔离设施,提供20,400张床位。整个项目的建设规模和速度皆为前所未见,团队合作以新的建筑技术加快建造流程,真正达到「提速、提量、提效」,缔造了香港建造业历史的奇蹟。

即将上任房屋局局长的何永贤女士 (Winnie)早前以建筑署署长身份于「建造业议会︰香港建造新视野」活动中,重温今年二月至三月期间团队的难忘经历,并与我们分享这项传奇工程背后的成功要素。事后看来,她认为这份艰钜的任务足以拯救生命,有助香港人对抗新冠疫情。

协同领导燃点团队无间精神

回顾过去,Winnie指项目成功的首要关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援。其中以青衣社区隔离设施为例,项目团队仅用七天时间建成1,300个检疫单位,共提供约 3,900个床位。Winnie说单是采购睡床便教人头痛,但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很快就找到工厂生产设施所需的所有设备和部件。

她忆述当时随著疫情的急速蔓延,整个项目团队要与时间竞赛。供水、供电和渠务等支援对于现场施工是不可或缺的。当时中联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项目承建商中国建筑国际集团的领导人员都亲自督导及召开多方协作会议,务求尽快解决难题。Winnie 的团队解读蓝图,制订计划,并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同事联系,以确保工程按时交付。这种深度的沟通推动所有团队成员彼此紧密合作,加上承建商动员高质素团队和注入大量资源,促成六个隔离设施的首阶段工程只需32天便告完成,并且迅速投入服务。

Winnie 感到团队每位成员怀著共同心态和愿景。领导者担当起「总指挥」、「副总指挥」的角色,肩负己任,简化工作流程,优先处理工程,凝聚团队,使工作效率提昇和表现更佳。每当Winnie提出问题,团队内总会有人主动回应,并贡献所长,建议有效的解决方案。由于彼此互相信赖,团队士气高昂。

项目的一大挑战是没有先例可循。检疫单位和辅助设施的设计既要与现行的设计规定和标准看齐,亦要兼顾施工团队的实际需要。天衣无缝的协调至关重要。项目管理团队需要参与及审核设计、留意建材供应及生产、以及监管施工进度。

透过今次团队的经历,证明让团队仝人都了解工作背后的使命和目标之重要性,尤其像这类大型项目,雇用建筑工人于高峰期多达15,000 名(内地工厂与香港地盘各占一半),假若团队成员欠缺使命感,那就难让众人皆朝同一目标进发。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正在拯救生命。我们不把这个项目当作普通的建筑工程,我们设法保护市民生命,帮助香港尽快克服新冠疫情。」 Winnie说。「我们认为『方舱精神』即是『这是可能的』思维。这种精神源自我们庞大的团队,起初我们并无预设任何想法,然而这种精神不经意地涌现了。」

有志者事竟成。首阶段六个社区隔离设施的兴建速度相较2020年快60倍。在2022年2月至3月,每天新增床位约有600张,而在2020年则只能每天新增10张。

前沿建筑技术试验场

团队上下一心以及广泛地应用科技,加快了建造社区隔离设施的工作流程。尽管现时有许多建筑相关的科技面世,最重要的还是用户懂得充分发挥科技的潜力,实践目标。某程度上,这个项目是前沿建筑技术的试验场。科技经过大型项目的实测后,创新的方法和洞见随之而来。建造隔离营的经验证明,建造业不用降低安全和环保标准,仍能提高质量和生产速度。

Winnie 提及隔离营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的单位,尽量减少在地盘的施工时间。工人只需将这些单位接驳至工地的食水、电力和排污系统即可。

不过,选用组装合成建筑法亦为物流带来新的挑战。务求在短时间内交付单位,施工团队只能依赖海路运送。每次运货只能向工地运送大约 30-40 个单位,这表示中国建筑必须需赶快打造更多趸船驳运站。

Winnie 还补充多一点,她与团队发现工厂生产 MiC 单位的速度较工地装嵌单位的速度为快,这就衍生对暂存点的需求。其中一个项目需要多达 10 个暂存点以存放快将组装的 MiC 单位。有一个大型政府建筑项目的地盘位于其中一个暂存点,同事答允在两天内迁出。她说:「衷心感激那时大家给予我们无限的支持和理解。」

这时候,数码工程监督系统便大派用场。系统实时追踪所有MiC 单位的来源、运输和最新状态,一目了然,让用户充份知悉状况。

科技为用户开拓崭新的视野。Winnie 借助无人机的视角从高空检视工地,她采用无人机检查某个工地处理建筑废料的情况,确保恰当的程序已被妥善执行。此外,无人机可以把照明系统「飞起」,便利大量工人在夜间继续作业,对于需要全天候工作的紧急项目,优点更为显著。

Winnie 说:「看无人机高空拍摄的影像甚至比现场勘察还好。」「当我站在工地时,我只看到很多泥巴,但使用无人机可让你看到任何想看的事物。」

中国建筑还使用自行开发的执漏检测工具 (Defect Monitoring Tools) 加快交付质量的流程。由于多个隔离设施的结构相似,他们开发手机应用程式,让用户轻松地在检测清单逐项标示进度,其后安排跟进。

曾经有项目的细节出现瑕疵需要改善,透过手机应用程式的提示,工人会清楚知道地点及解决方法,例如放回标示和修复松脱的手把等。修正后工人拍照展示实况,监督组接著在办公室使用手机查看进度,省去现场检查的精力,在三小时内已解决了超过半数的问题。

建立一个可于项目生命周期中收集、管理和分发数据和项目信息的共通数据环境近来越见流行,获得业界高度关注。Winnie说:「我们必须持续收集并识别常见问题的数据,分析如何将其修复及改善。」

小节实践关爱文化

社区隔离设施及工地散发的关爱文化,亦教 Winnie 深深感动。当工人付出精力和时间做实事,为香港人的福祉拼搏,他们也得到关顾。工地为他们设立幸福小站的发廊和食堂,至今仍历历在目。

儿童节、复活节和斋戒月的节日气氛,亦在社区隔离设施洋溢。为传递正能量和与使用者有效沟通,负责管理的保安局创造了一个卡通人物「方舱侠」。Winnie 和同事也会常常使用它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式贴图,来替对方加油打气。

年青力量推动建造业2.0

展望未来,「建造业 2.0」绝非模糊的概念,它是我们能够掌握的将来。

有天,Winnie与一位在中国建筑担任信息技术部组长的有型男士交谈,她以为对方曾修习相关学科,但原来对方以往曾是一般建造业的前线人员。这位男士努力将兴趣转化为适用于建筑工程的科技才能, Winnie 仍然觉得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充满启发性。

许多来自政府部门、公营机构和承建商的年青工程师表示,这次工程的经历令他们大开眼界。 他们对组装合成建筑法印象最深刻,因为它能缩短建造时间和提高生产力。年青人只要好好装备自己,他们在不同岗位仍能继续服务香港社会。

秉持方舱精神

Winnie 说:「团队成员对有份参与这项保护香港的工程,感到非常光荣」。「我为我的团队自豪。那时大家遇到很多困难,但没有人会说『不』,也没人犹豫。当我打电话给他们,他们立即答应并迎难而上。」

Winnie与团队仍在孜孜不倦,为两个分别位于竹篙湾和启德的社区隔离设施赶工,项目预计在本月内完成。新挑战或许出现,但心态造就成功。毫无疑问,凭借国家的全力支持,团队众志成城,加上「方舱精神」焕发的斗志,团队将会顺利跨过新障碍,不负使命。

最后更新:2024-05-31 19: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