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加快各项建设 积极创建香港未来

加快各项建设 积极创建香港未来

特区政府近年锐意增加本港土地和房屋供应,积极推动多个基建项目,例如研究发展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和多个运输基建项目,预计会令本港建造业的工程量按年增长至3,000亿元,并朝建设「宜居城市」发展。早前,议会邀请了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议员出席「香港建造新视野」活动,以「香港未来展望」为题,就本港未来大型基建项目的推展分享意见。

土地是社会发展及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社会对政府加快土地供应,应对房屋及经济发展所需,期望甚殷。

叶太表示,新一届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在这方面已加快步伐,单是过去一年便已顺利通过千亿元的公共工程项目拨款,未来会更集中通过基建项目拨款,推动本港发展。

打破政策挑战 加速基建发展

过往,本港在推行工程项目的进度遇到不少政策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香港的发展。叶太表示,为了精简发展程序,特区政府最近已拟订并提交立法会审议《2022年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及工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

发展局于去年年底提出修订六条城市规划及土地条例,以综合草案的方式一次过、有目标地修订六个范围的条例,务求精简现有造地程序、压缩发展时间表,并加快造地以回应社会对土地房屋的殷切需求,为造地建屋大幅提速、提效。

叶太说:「若条例草案获立法会通过,对加快土地供应将起到积极作用。待建议实施后,一般项目由『生地』变成可建屋『熟地』的时间,将由最少6年压缩至约4年,而新发展区即以往所谓的『新市镇』等大规模项目的规划,更会由现时约13年大幅减至7年,大大促进项目推展的效率。」

叶太表示,政府又提出缩减城规会制图程序,由原本接受多轮公众意见减至一轮的公众谘询。至于由呈交草图至核准的法定时限,亦由「2+9」个月缩减至「2+5」个月。

目前维港的填海工程受《保护海港条例》规限。政府向立法会提出,建议较小型、不多于0.8公顷的海港改善工程或非永久性填海工程,例如建造登岸台阶、改善码头等,可由司长级政府官员批出豁免,不需经由立法程序。

另一项建议是订明无须先完成分区计划大纲图,即可就建议的填海计划刊宪并处理反对意见,让填海工程提前最少9个月。

叶太表示,修例亦会让受城市规划或收地影响的人士得到更多保障。

北部都会区 香港前行新引擎

叶太又集中介绍北部都会区的未来规划。北部都会区是本港未来的策略发展据点,主要包括元朗及北区合共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预计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后,可容纳约2,500,000人口,并提供约930,000住宅单位及约650,000个工作职位。

叶太表示,为更完善北部都会区与各区尤其是市中心商业区的联系,政府正进行公众谘询,提出兴建三条策略铁路及三条主要干道,即港深西部铁路(以连接洪水桥和前海)、中铁线、将军澳线南延线,以及北都公路、沙田绕道和将军澳---油塘隧道。当中,港深西部铁路将充分利用北部都会区的边境优势,有助促进本港与大湾区融合。

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重点之一是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建设新田科技城,有望成为本港创科枢纽,同时可创造约十多万个创科就业职位。

新田科技城分为创新科技园区和新田市中心两部分,兴建约50,000个住宅单位以容纳150,000人口,预计最快2031年入伙。创新科技园区面积相当于17个香港科学园,有助加强本港发展创科以配合国家发展。

叶太表示,发展北部都会区对香港具有重大策略意义。传统上,香港因土地界线一直出现发展难题,北部都会区正好打破困局,有助香港与大湾区融合,鼓励港人到大湾区工作甚至退休,改善港人生活质素。叶太期望公私营双方通力合作发展北部都会区,开发本港土地潜力,加快本港发展步伐。

加强湾区协作 确保未来发展

面对如此多的基建项目,必须大量建造业人手。根据议会于2023年初发布的建造业人力预测,建造业劳动力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预计到2027年香港建造业将有逾50,000个人力空缺,其中40,000名为建造业的技术工人。

人手缺乏直接影响基建工程项目。本港不能被人力短缺阻碍复甦、窒碍经济发展、影响民生,因此,政府最近公布建造业和运输业的外劳输入配额上限合共二万人,以解决多个行业和工种存在的前线劳工短缺。

正如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所言: 「业内各界别均极需要人手,业界不能被劳动力短缺而影响未来发展。为了建造业的未来以及为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议会将继续与大湾区的伙伴合作,开拓更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会。」

展望未来,议会定必与业界同心同德,提升建造业生产力,配合和支持政府政策,营造更理想的居住环境,促进本港经济及社会持续发展。

最后更新:2024-06-03 14: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