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世界级海上基建工程 开创能源转型新时代

世界级海上基建工程 开创能源转型新时代

日渐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越显频繁,要减缓气候变迁的影响,我们需由源头入手。建造业议会(议会)一直鼓励业界积极应用创新思维及科技,协助建设香港成为具气候韧性的城市,携手实现「碳中和」目标。为提升发电燃料供应稳定性,中华电力及港灯合作在本港建造世界级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采用浮式储存再气化的大型装置,把液化天然气进行再气化再经海底管道运送到两电的发电厂。项目是香港首项同类设施,有利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发电比例,并为落实《香港气候行动蓝图 2050》中阐述的长远减碳策略发挥关键作用,支持香港实践能源转型。

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海事工程自2020年下旬展开,工程历时两年多,接收站现已正式投入运作。早前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联同业界代表到访位于香港西南水域的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了解团队如何克服离岸工程上遇到的重重挑战,并为香港海上工程及本港能源转型之发展写下标志性的一页。

同心合力为稳定能源供应

本港土地供应紧张,难以将有关天然气设施建于邻近民居的地区,故此工程团队研究将设施选址在偏远的香港西南海域,此举不但可减少对市民的影响,设施的位置亦有利天然气运输,使天然气采购的策略更有弹性。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造项目包括多项主要基础设施:一个备有液化天然气卸载设备的双泊位码头、 一艘长期停泊在码头,属于目前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存容量达 263,000 立方米的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船「紫荆精神号」 (Bauhinia Spirit),以及两条海底天然气管道,分别连接接收站码头至中华电力龙鼓滩发电厂和港灯南丫发电厂的天然气接收站,可见建筑项目规模庞大,工程难度及施工安全要求都是超乎想像。再者,离岸海事工程易受风浪及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加上项目选址偏远,因此,项目团队上下必须改变工作模式,于工程船上生活,并与时间及天气竞赛以完成此前瞻的工程。

在工程开始初期,团队便遇上疫情封关,导致与内地及世界各地的人力编配、部件采购及运输基本停摆,使项目难以推进。工程团队迎难而上,破天荒在短时间内重整整个模组组装的施工选址、零件采购及运输模式,从建筑方面发挥最大的灵活性,务求工程得以尽快完成。

参观期间团队亦分享了在建设海底天然气管道时的故事—— 在计划兴建两条分别长45及18公里的海底天然气管道时,团队又在海底遇上一大「障碍」: 在计划兴建管道的水域中,海床已有不少通讯光纤电缆,令建设天然气管道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团队勇于创新,摒弃传统铺建天然气管道的方式,改以罕见的「Z」形态铺设绕过现有的光纤电缆,再次克服技术上难关。

预制组件建筑法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海上工程易受环境影响,加上疫情期间内地所有组装工场及港口均实施了闭环管理,因此以预制组件建筑法建造码头结构有助质量控制,更可尽量减少海上施工工程同时加快施工流程。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以类近组装合成法(MiC)——「工厂组装、现场安装」的原理建成,成功克服海上大部分现场施工的挑战。码头的主要部件在青岛及珠海的工厂建造,并与固定装置、配件、设备、管道、船用卸料臂和塔式起重机等一并组装,再以船运的方式运往目的地安装,完成剩下的施工程序。此外,主要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出厂验收测试亦在工厂内进行,以尽量减少现场修改或更换工作,大大减少连接工程所需时间。

确保海上工程安全 工人的参与必不可少

部分装嵌工作仍需在现场进行施工,因此工地安全亦是此海上工程十分重要的一环。工程列明严谨的安全守则、制定指标及承诺,让工人和员工可安心投入工作。除此之外,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的工程团队严谨推行「Safety 360」安全守则,培养施工团队互相协助、互相关怀的工地安全文化,每位施工人员均获发「Are You Safe」头盔,并贴上简单易明的安全标籤,鼓励团队成员时刻具备安全意识,关心自身及工作伙伴的工作环境,视工地安全为己任。

最后更新:2024-06-04 18: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