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世界第一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突破预制潜能

世界第一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突破预制潜能

中国建造业数码化发展一日千里,深中通道的海底沉管隧道早前顺利合龙,背后成功之道实有赖团队将创新思维配合预制技术。建造业议会执行总监郑定寕工程师亲身前往深中通道考察,了解当中的智能台车、智能浇置装备及安全智慧工地系统,如何为这项「世纪工程」达至安全高效。

智能台车及智能浇置

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是「岛、隧、桥水下互通」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预计在2024年通车,将令深圳往寸中山的车程由原本的两小时大减至半小时。海底隧道由深圳通往西人工岛,总长度6,845米,其中的沉管段由32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组成,长度为5,035米,更是世界上首个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海底隧道。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有多年建造沉管隧道的经验,此前亦有份建造港珠澳岛隧工程。这次迎来更大型的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陈伟彬表示:「每一个沉管隧道的工程中,都在推动组件进步和效益,来到深中通道,我们已经达到40天生产一个管节。」他又称,当中有赖工程团队经过不断实践及钻研后,创出智能台车技术。

每辆智能台车承载力达到800吨,当预制钢壳到达工厂卸驳区,200组台车会同时运行将它送到生产线的浇置区,并透过智能浇置系统浇置混凝土。系统利用大数据,能够在数秒内准确地自动定位,并且控制浇置混凝土的速度,效率较传统浇置机高,更能减少浪费混凝土。每节钢壳混凝土沉管重量达到8万吨,完成预制后会由承载力达16万吨的智能台车,运送到工厂的浅坞区,准备出运安装。沉管预制全程在工厂施工,陈伟彬总经理表示透过仔细分工,团队工多艺熟,大大提升效率及及品质,更毋须日晒雨淋,工作环境安全舒适。

「一航津平2」顶尖整平技术

深中通道蔚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多个不同团队埋首苦干多年,除了四航局贡献预制技术及不同创新工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一航局)亦从多方面协助建设,当中包括使用自家研发、有「海底3D打印机」之称的「一航津平2」,为海底隧道基础施工献一分力。「一航津平2」是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船长98.7米,宽66.3米,面积接近一个国际标准足球场。「一航津平2」能够做到定位、抛桩抬升、石料输送、抛石整平还有质量检测,施工全程达至一体化管理,而且抗风浪能力高,整平速度快兼精度高,三至四天就能为一个标准管节的完成整平。

安全智慧工地系统发挥功效

建造业议会执行总监郑定寕工程师视察时,亦多次讚赏深中通道的数码化技术,特别是当中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统(Smart Site Safety System,简称4S),例如四航局为沉管预制工厂设有智能监控大厅,关键工序在萤幕上一览无遗,有效管理及确保安全。而一航局亦用上智能头盔,设有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及前置镜头,实时监测团队施工时的位置、安全及健康情况。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于2023年6月正式合龙,而西人工岛早在2017年9月完成主体结构,伶仃洋大桥亦已于2023年4月合龙,意味这项超级工程几近完成,明年通车后将可拉近大湾区距离,促进各方面发展,做到便民利民。

最后更新:2024-06-04 1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