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港大宿舍「组装合成」新设计 引领建筑新风潮

港大宿舍「组装合成」新设计 引领建筑新风潮

建造业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利用多项创新技术以提高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并改善工作安全,提高生产力及质素。「组装合成」建筑法(MiC)日渐普遍,位于香港大学西高山的发展项目正利用此技术再突破,利用「横切」、智能运输规划平台、e-birth证书等新技术,令室内室外媲美私楼大单位的质素。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早前带同议会同事及香港建造学院的学生,参观了这项工程的示范单位,并获香港大学物业处处长施伟贤先生及副处长朱耀樑博士的介绍、探讨该工程的执行以及此项技术的多种优势:包括加快建造速度、增强防水功能、减少浪费、提高工作安全性。

先进「横切割」技术增防水功能

项目由四座19及20层高的学生宿舍大楼及员工宿舍大楼组成,提供过千个单位,港大对此「组装合成」技术带来多种突破性运用,不仅使得建造过程更为高效,同时也带来了其他多种优势。首先,港大采用非传统MiC直向切割,而是采用「横切割」设计,意味著模组之间的接合点变少,因此减少了外墙漏水的风险。此外,所有窗户都已在工厂内安装及完成防水测试,进一步降低外墙漏水风险。质量比传统工地安装的窗户更佳。一般直向切割的MiC,重量、墙身、室内间格都有一定的限制,但「横切割」设计能使用较少的模组,同时增加室内空间。

使用面积不减的双层墙设计

MiC由不同的模组拼合而成,业界往往担心可能会导致墙体过厚,继而影响实用面积。但实际上,在西高山项目中,仅限于特定区域如厨房和浴室的部分墙壁以双层墙设计,其余区域的墙壁均采用单层墙。在厨房和浴室等使用双层墙设计是因为可以让整个厨房的装修及防水层在工厂内完成,包括挂柜,背板,枱面等。由于墙壁厚度与传统建筑方式相近,所以MiC建成单位的实用面积与传统建筑方式亦相若,没有牺牲实用面积。楼底(headroom)的设计亦达到了2970毫米的净空高度,尽管以往MiC建筑可能因为运输和组装的限制使楼底显得较低,但何主席认为,今次他们确实达成了预期的尺寸,且感觉舒适、宽敞,对发展商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强大的抗风能力

建筑物面对风雨的抵抗力也是评估建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项目选择使用预制模组令建筑结构更加坚固,没有使用螺丝,避免因螺丝松脱增加维修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物的耐用性,更显优势。对于建筑物的耐风性,香港大学物业处副处长朱耀樑博士表示,由于模组之间用铁板烧焊连接,使模组结构变成大楼风架的一部分,因此建筑物在强风中的晃动也会减少,进一步提高大楼的抗风能力。

所需维护工作 施工人员数量 统统减少

朱博士也提到,他们的露台是全港首个获屋宇署审批的「外挂式露台」,零件如栏杆、地台瓦片,防水层都事先在工厂安装,结构也会在工厂测试校准, 确保准确无误,再运到工地安装。MiC建筑技术令工序可以在工厂完成,除了根据法律要求,项目更提高安全系数外,限制误差要控制在2mm以内,比传统建筑更加准绳及安全。因为露台由完全密封的铝板制成,所有的防水工程都在工厂内完成,并通过100%的测试,以确保其效果,即使是在下雨天,也不会有渗水情况,避免维修需求。模组化建筑可以大大减少现场施工人员的数量,在这项模组化的建筑中将施工人数大大减少至几十人,同时更容易管理安全。「因为大部分工作都在工厂完成,这也使得施工更为安全」朱博士说。

许多人认为,模组化建筑在法定申请方面可能相当麻烦。然而,朱博士指出,现在屋宇署已经精简了模组化建筑的申请程序,申请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实际上,此项目的图则申请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只要提交充足资料,批核时间并不会比传统建筑方式长。

搭载新系统 建筑更机动

由于香港大部分都是人多车多,而一般的MiC模组又涉及过阔和过长问题,因此运输路线及时间需有详细安排。港大潘巍教授团队现时正跨越西高山项目研发智慧规划运输平台,用于解决MiC运输规划相关问题。该平台部分核心算法已在西高山项目得到有效验证,能促进项目团队预早计画模组在投地、设计及运输时的不同需求,从而减少对附近交融的影响。潘教授团队将继续开发完善平台各项功能,期望为政府及公众提供服务。

物业管理:自动手机系统

项目又透过吕伟生教授的研究团队研发了其他创新科技如电子化质量检测系统及流动应用平台,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都符合国际标准,具备潜力推广到国际巿场中应用。他们采用了云端式的区块链系统把检测数据加密。此前,这检测系统已在港大黄竹坑工程应用, 研究成果并获得了许多国际奖项,第一代系统主要用于单一项目和使用Wi-Fi及4G系统。然而,今次2.0版本可以管理多个项目,使用5G系统进行数据传输,速度更快,更稳定。

港大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移动化的平台,使整个工作流程、运输安装位置,甚至进度掌握,都可以清晰看见。团队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收集组件温度、湿度、振动和位置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实时位置的证明,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于信息管理和展示。更重要的是,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从移动应用程序、物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收集的所有检测数据,包括上载的照片和文件、相关人士的签注等不可篡改,对每个流程的责任人具可追责性,每个环节亦可追溯。

港大希望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数码系统,达到100%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并将所有的检验记录进行电子化,并期待屋宇署能认可这套系统。

e-birth证书:从开始到维护

朱博士又表示,港大采用了名为「e-birth cert」的系统,这个系统基于数字化区块链技术,能够提供设计定制和100%可靠的质量监管。这可靠的监察系统能确保偏远的海外工厂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达到组装合成建筑模块的设计和质量需要,彻底改革了全球MiC的生产和使用,可让模组化建筑出口到世界各地。项目又将会连接Smart Estate系统,入住后会自动接驳维修管理系统,除了发生突发状况(如烟雾警报)住户和管理处会马上收到通知外,更会接驳政府机构如水务署的自动读表系统,在有可疑的用水使用量时,住户会立即收到通知。

香港大学西高山项目范畴为业界作良好示范,从高楼底的舒适设计、创新的外挂式露台、到以云端式的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物业管理系统,再用智能运输规划平台程式去计算最适合的运输路线及e-birth证书的应用,都凸显了模组化建筑的创新和效率。随著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我们相信,模组化建筑将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掀起一场创新革命。

最后更新:2024-06-04 18: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