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物业管理数码化 智慧转型增效率

物业管理数码化 智慧转型增效率

环球贸易广场(ICC)楼高118层,矗立维港海岸,蔚为本港地标建筑。大楼总楼面面积达300万平方呎,物业管理挑战大,因此管理公司积极采用数码化辅助,提升质素与效率。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早前参观ICC,与物管及数码化团队交流,了解大楼过去十年数码化进程中的挑战及经验。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数码化为现今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惟ICC于2005年动工,当年数码化未似现今发达,尤其建筑信息模拟(BIM)及数码分身(Digital Twin)尚未普及,因此ICC团队须与时并进,重新追回数码化的进度。Strategic Building Innovation创办人甘嘉恒博士过去一直协助ICC实现数码化,他指进程第一步须先建立电子模型,「十多年前的图则和资料不容易找回,我们把它转化为单一资讯来源,以建立电子模型,这是第一步的成果。」

电子资料库便利租户

BIM的身影于物业管理阶段随处可见,当BIM配合共通数据环境,其作用不言而喻。甘博士介绍指ICC构建电子资料库钜细无遗,资料齐存,「以管理玻璃为例,十多年前的做法仅以纸和 Excel记录;但现时则以电子化帮助,ICC每一块玻璃的命名、甚至内地厂房备用部件状况样样皆存。」

租务管理以客为先,ICC于此范畴亦尽用数码化,如应用VR(虚拟实境)、自动化报告等,租户一来可全面掌握空间资料,同时亦可加快流程,提升效率,启胜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董事总经理朱启明说:「大厦是活的,租客有时要求租用五层或十层,有时甚至要重新间隔,我们可以因应新租客要求自动化生成报告,牵涉租户空间的玻璃幕墙、灯管、花洒等细节一一计算在化内,交楼、收楼的资料也会记录在CDE上。」

扩张实境技术协助巡逻维修

ICC的数码进程以BIM为重心,同时利用其他科技提升客户体验。近年扩张实境(AR)大行其道,朱启明指ICC管理团队引入AR协助巡逻和维修,「以往以『打钟棒』及电话巡楼,现时我们则以AR形式巡逻;设施维修亦不如以往,只要扫描环境便可输入资料,直接下单予前线人员。」此外,物联网(IoT)及人工智能亦大幅应用于ICC,例如装修单位中安装了不同感应器监测噪音及空气质素、管理团队又以人工智能辅助闭路电视运作,利用分析确保镜头有效回报问题。

ICC楼高484米,幕墙面积达12.5万平方米,惟检查外墙每每须动用吊船,工序漫长。朱启明表示团队近年与初创公司合作以无人机为外墙作电脑扫描,记录并分析外墙状况,省却不少高空工序,「我们于系统记录大厦的问题,台风过后再次扫描并以电脑对照,希望更快找出问题所在,不用动辄运用吊船。」

绿色建筑树立榜样

建筑物占全球碳排放约39%,因此绿色建筑为迈向零碳的关键一环。ICC利用数码化及物联网系统处理大数据,以智能管理系统监测用电量、温度、废物量等,又与理工大学合作分析大楼生命周期的能源用量,推动节能减排。ICC的环保表现突出,屡获殊荣,除了已取得香港绿建环评既有建筑2.0铂金评级及美国领先能源及环境认证计划铂金评级,更为全港首座获英国建筑研究院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BREEAM」认证的绿色建筑。何安诚工程师讚扬项目为香港其中一座最先进的数码化管理建筑,树立本地可持续发展的榜样。

最后更新:2024-06-04 18: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