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数码化贯通建筑物生命周期 观塘地标展新貌

数码化贯通建筑物生命周期 观塘地标展新貌

九龙东正蜕变成本港核心商业区,迎来发展新一页。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早前造访位于巧明街的商业发展项目「KTIL240」,此地标建筑于九巴车厂原址兴建,项目投放大量资源于建筑信息模拟(BIM),设计阶段已谘询建筑及物业管理团队意见,各方通力合作, 以数码化和智能设计促进效率,克服建筑难关,从而达致可持续发展。

归纳意见 及早调整设计

KTIL240为新鸿基地产旗下项目,总楼面面积(GFA)达115万平方呎,项目包括两座办公大楼和商场,观塘车水马龙,发展项目更须精准数码化管理,BIM辅助尤其重要。新鸿基地产工程管理部高级策划经理麦启华透露项目有逾40名BIM工程师坐镇,从设计阶段已积极与各阶段团队协调,未雨筹谋。他续表示公司早年已开始运用BIM,然而当年电脑科技未成熟,BIM仅应用于建筑阶段,只负责碰撞测试;今非昔比,此项目早于设计阶段已应用BIM,数码化贯通建筑物生命周期,从源头起已考虑营运及维修需要,「物业管理团队由设计模型时已开始给予意见,设计团队遂可因应其需要改善设计,及早调整,假如后期才协调或许已难以再作改动。」

大众对建造业时有体力劳动、从业老化的刻板印象;惟此项目大幅采用数码化,团队年轻,以新科技扭转形象,提升效率,麦启华表示:「现场同事一路先在虚拟世界建立数码模型和数码分身,及后才动工,从而减少实际施工时的错误。」他续指数码分身除有助工程人员预视工作环境,更有利物业管理,例如配合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提升管理质素。

3D几何模型助建旋转楼梯

项目工程复杂,团队不讳言如非BIM协助,难以顺利完成部分工序和结构。以商场特色旋转楼梯为例,建筑呈不规则结构,建筑过程又有不少净空高度挑战,团队靠BIM设计3D几何模型,继而以组装合成(MiC)方式由厂房生产组件,以减少现场工序。施工期间,团队一直以雷射扫描监察,并以3D图纸配合扩增实境(AR)及虚拟实境(VR),确保工程符合设计。

项目位处闹市,工地空间有限,项目多处应用装配式设计(DfMA),以场外生产减少现场人手和资源浪费,增加建造效率。传统工程中,空调机房配件多于现场安装,KTIL240则以DfMA方式于场外组装,配件悉数置于柜中,摆放有序整齐,增加机房空间。惟机房一体化后体积变大,添加运输难度,团队遂采用「n-3」吊运方法,及早于楼面预留空间吊运模组,一方面方便安装,另一方面又可利用楼面孔洞预先运入其他机电组件,加快工程进度。

改善交通 兼顾社区

KTIL240建筑过程应用大量先进科技,高效且兼顾环保,大楼用电量及室内用水量比一般项目减少16%及40%,连同空中花园等设施,项目更有超过两万平方呎的绿化空间。此外,KTIL240与社区环环紧扣,除建设大楼,团队亦积极透过此项目改善观塘区内交通布局,一方面与运输署及区议会扩阔巧明街两线行车线至三线,又计划建设新行人天桥连接港铁站,以人性化思维改善区内交通。何安诚工程师讚扬此项目正正展现如何透过建筑促进市民宜居感和幸福感,「综观各个工地,此项目为非常出色,实现了建造业议会提倡已久的建筑安全设计、可建性设计和可持续设计。」

最后更新:2024-06-04 1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