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全港首个流产胎专用火化设施 永爱堂建筑细节献关怀

全港首个流产胎专用火化设施 永爱堂建筑细节献关怀

常言建筑与生活息息相关,建造业在各大小民生议题上皆致力回应社区的需要。政府近年加强对不幸流产者的关注及支援并兴建各项设施提供协助,建造业议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早前参观全港首个流产胎专用火化设施「永爱堂」,了解业界如何以自身专业出发,透过建筑设计向失胎家庭送上关怀。

永爱堂启用前,香港只设流产胎安放设施,而在此之前24周以下流产胎一般只能被视为医疗废物并送往堆填区处理,无疑加重家属的伤痛。永爱堂投入服务象征他们可选择不同方式妥善安排胎儿后事,亦为本地医院及医疗机构提供未被领回流产胎的火化服务。负责项目设计的佰莱特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监及联合创始人李昭明建筑师及梅钜川建筑师指项目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希望顾及家属情绪并带给安慰,故在设计上花了不少巧思。

弧形屋顶美观实用兼备 现场预制克服疫情挑战

永爱堂座落在葵涌火葬场旁的山坡上,以统一的色调及两幅大型弧形屋顶作为建筑特色,李昭明指除了美观,屋顶的弧形设计亦有其实际作用,「我们不希望建筑物太庞大令人感到沉重,所以设计了圆滑的弧形屋顶,并能以此遮盖火化设施的烟囱,以免家属触景伤情。」

建造方法亦与设计一样大胆创新,面对施工期间因疫情导致物流受阻的挑战,团队即时应变改以现场预制的方法提高速度及效率,利用工地旁的空地作为临时预制组件工场,亦也可节省运输支出及时间。「项目在设计阶段已采用建筑信息模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技术建立整座建筑的立体模型,预制组件时便按模型造出三款模具,最后用八件组件建成两幅弧形屋顶。」而在吊运及安装组件期间,团队亦把握时间建造地基及结构墙,发挥预制建造方法的优势。

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讚扬团队的灵活应变及活用数码科技,亦早于设计阶段便把可建造性纳入考量,有助提升安全及效率,因此即使面对不可预视的困难,仍能迎刃而解。

设计处处显心思 鼓励家属走出伤痛

除了火化装置,永爱堂亦设不同设施供家属悼念离去的胎儿,包括可进行悼念活动的多用途活动室、撒灰纪念公园及电子悼念屏幕。普遍火化先人由家属按掣送别,感觉冷漠,两位建筑师就特意为失胎父母在多用途活动室「永爱礼堂」度身订造送别仪式的程序,「届时胎儿的遗体会被放置在盒子内,枱上亦可铺满鲜花,父母将胎儿遗体推入火化装置的通道,然后关上灯及门,整个送别仪式犹如哄婴孩睡觉一样。」

「永爱礼堂」以外,李昭明及梅钜川在设计其他设施时亦花了不少心思,体贴家属的感受。悼念及火化后,家属离开活动室前往撤灰纪念公园时,映入眼帘的是水声潺潺、倒影著天空的水池。梅钜川指希望以此舒缓家属的情绪,「仪式完成后从另一方向离开、特地营做的开扬景观,种种布局都有冀望家属能够释怀的意味。」

在撒灰纪念公园「永爱小花园」中央的生命之树四季常青,家属在树旁撒灰,寓意生命的循环生生不息,一旁的留言架可以挂上花及字条,为家属提供对胎儿表达爱意的机会。永爱堂亦供家属进行悼念,在公园旁边的「思念阁」设有电子悼念屏幕,家属在悼念时能回望公园追忆挚爱。两位建筑师冀借永爱堂各个巧思设计,助家属早日放下伤痛。

设计融合专业细心 展现关怀及爱护

「永爱堂」象征永远的关怀及爱护,除了指家属对逝去胎儿的爱,亦体现社区对失胎家庭的支援,对失胎家属以至社区皆大有裨益。何安诚工程师讚赏团队的细心及同理心,设计时处处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关顾他们的需要。

李昭明及梅钜川指在永爱堂启用后,不时收到家属及社区的反馈,令他们大为感动,他们分享:「失胎家庭真摰的感激,甚至其他家庭曾送上心意卡作为鼓励,令我们觉得这幢建筑确实能够履行它的使命。我们更认为这个项目最重要的并非展示建筑设计上的优秀之处,而是展现持份者如何关心服务使用者。」何安诚工程师十分认同并表示是次项目反映出建造业的初衷——为市民建造更幸福的家。

最后更新:2024-06-04 1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