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解决难题,也创造机遇。组装合成(MiC)建筑法的应用,助香港大学黄竹坑学生宿舍工程加快逾一年,港大建筑学院团队更在工程前期运用区块链技术,首创新系统实时监测质素及进度。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早前视察工地的模组吊运及组装过程,从中了解工程团队如何迎难而上,借创新科技确保安全,同时达至事半功倍。
港大黄竹坑学生宿舍位处斜坡之上,平整工程非常复杂,但有危自有机,团队借组装合成建筑法,将现场工序转移到工厂生产及装嵌组件。工地将建成两座17层高的宿舍,提供1,224个宿位,近千个模组完成后,从广东省经水陆两路分批运抵香港,在黄竹坑工地开始组装。
MiC楼层每层有28个单元,6至8人合力仅花约10分钟,便能完成吊运及组装一个模组。团队若使用两组天秤,一天可组装一层,加上防水、防火等工序,约3天便可完成一层。现场已建造风力墙,亦能减低被大风等环境因素影响安装进度的机会。模组完成度高,不但在工厂预先完成防水工序及测试,更已预设冷气机、书桌、衣柜、床架、床褥等家具及基本装修。港大物业处处长谭景良工程师预计,组装合成建筑法有助节省逾一年施工期。
完善规划是团队赖以成功的要诀,早在工程前期,港大建筑学院团队研发电子化质量检测2.0(e-inspection 2.0)系统及流动应用平台易检达(e-inStar),任何时地以电话或平板电脑,皆能监察在内地生产组件和运输到港的流程。电子化质量检测2.0系统运用区块链(Blockchain)、建筑信息模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简称BIM)、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等技术,实时监察每个工序。团队会透过电子化质量检测2.0系统撷取数据,方便分析及识别生产模组时的问题,从而改进及提高效率。
为配合组装合成建筑法,工地设有两个入口。团队透过系统的BIM及GIS,能够仔细计划物流,当快将完成组装一个模组,下一个模组随之送到。团队便可再将模组吊到MiC楼层,对准Candle-Loc连接系统的应力扣件完成安装。工厂已仔细检查模组尺寸,质量控制亦令安装流程变得畅顺。
组装合成建筑法配以崭新系统,为工程提效、提量、提质,更达至可持续发展及确保安全。谭景良工程师表示,工地毗邻的国际学校最初曾忧虑会受噪音或尘埃影响,但工程展开两年多以来未接获相关意见。而工厂工序取代大部分现场施工,亦减低使用棚架的机会,保障工人安全。
工程团队为求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前期已从设计著手。港大物业处副处长朱耀樑博士表示,当在工地安装模组时,高空工作难以避免,因此在工厂生产组件时已预留螺丝位置,以便在工地安装防堕围栏,工人的安全带更已连接金属配件,能够紧扣安装在天秤的安全设备,提供双重保护。
工程预计在明年6月落成,可赶及下学年让莘莘学子入住,但团队仍在不断求进,研发电子化质量检测2.0系统的其他可能性。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除了认同工程的提速成效,更期望团队继续与业界携手,实践建筑设计安全(Design for Safety)。
最后更新:2024-06-04 09: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