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DfMA打造世纪工程 将军澳跨湾连接路为民解忧

DfMA打造世纪工程 将军澳跨湾连接路为民解忧

外型犹如「海上蝴蝶」的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将于12月11日通车,此双拱钢桥投入服务后,将同时提供行车路、单车径及行人路,并成为全港首座三合一海上高架桥。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早前实地视察,听取工程人员介绍多项创新建筑科技及突破,当中应用了装配式设计(DfMA)及场外预制,在厂房预制大量组件,有助工程团队提速、提质及保障工地安全。

首次大规模使用S690QL级钢材

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全长1.8公里,连接将军澳—蓝田隧道,以及通往日出康城或将军澳工业邨的环保大道。连接路其中1公里为海上高架桥,中央位置的桥拱与V型桥墩呈现「∞」符号,展示「活力无限」的主题。钢桥工程为全国首个大规模采用S690QL级钢材的海上拱桥项目,其强度在承受相同荷载下,可减少物料用量,不但令外观更轻巧优雅,亦有助提升可持续性。

活用大量预制组件及装配式设计

跨湾连接路主桥项目于2018年7月动工,团队早在前期已活用装配式设计(DfMA),安排于国内厂房预制大量组件,例如当工程人员在将军澳湾进行地基工程时,国内厂房同时生产混凝土箱型桥樑,极具标志性的双拱钢桥更是工程的最大预制组件。有份负责项目的土木工程拓展署东拓展处工程师薛隽轩表示,厂房环境较易控制,能更确保预制组件质素及加快工程进度,减低工程对该区居民的影响,更重要是大大降低海面上高空工作的潜在风险。

双拱钢桥最高点离海面约70米,主跨度长达200米,为确保可让车辆、单车及行人使用,桥面阔度亦达34米。拱桥重约1万公吨,约等于50架波音747珍宝客机。工程人员事前善用建筑信息模拟(BIM)仔细规划及测量,去年初安排半潜船将拱桥从上海运抵将军澳湾,以「浮托法」配合潮汐安装。

浮托法提速提效

为了准备是次安装,预载双拱钢桥的半潜船驶进将军澳湾的临时碇泊区。团队此时移除海运加固支架及安装三维千斤顶等工程。经精密计算潮汐与风浪后,半潜船移至桥墩外30米位置作最后准备,再看准高水位时间移进桥墩。半潜船对准双拱钢桥位置后,逐步泵入海水压载,船身相应逐渐下沉至预设水平及三维千斤顶的正上方。半潜船此时继续缓缓下沉,令双钢拱桥成功座落于桥墩之上,安装全程只花约五小时。工程团队更凭这项崭新技术及其他创新工艺,获得香港顾问工程师协会2022年度颁奖礼「综合最佳奖」。

代表项目顾问公司艾奕康的驻工地工程师陈兆成称,工程团队为重型吊运安全下了大量工夫,包括仔细分工及制订安全措施,最终顺利完成所有吊运工作。他认为在厂房预制大量组件,将大部分工序移师到陆上较易控制的环境,可以提高安全表现。而桥拱亦已预装轨道予小型检查车运行,有助日后更安全及快捷地完成设施管理工作。

数码化管理确保安全

有赖数码化提速、提效及确保安全,工程历时只有约四年。除了焊接机械人等自动化技术,团队更使用智能手表安全系统,项目安全经理马思杰表示,系统既可让不同岗位的工程人员沟通,亦能够监测体温及心跳,同时配备侦测下堕风险及发出求救信号等功能。

硬件以外,团队亦应用数码化软件,开发工地电子检查系统「工检通」(E-SIS)。这项新系统能够以电子表格取代实体表格,大量减少使用纸张,亦有助分析不同工种的进度,再作跟进或改善。项目至今已发出超过1.5万张电子表格,资料无法逆转,确保资料真确。加上其他数码化工具,是次项目获得2021建造业议会数码化大奖项目类别金奖。

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将在12月11日通车,市民期望新地标能够改善交通及连接社区。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亦非常期待,他相信是次世纪工程能够带动业界,推行更多安全及创新建筑技术,亦称未来若融入「数码分身」(Digital Twin)等技术,定能进一步为大型基建提速、提量、提效、提质。

最后更新:2024-06-04 09: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