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钢筋屈扎数码化 工业4.0谱新章

钢筋屈扎数码化 工业4.0谱新章

近年建造业加速转型,每个技术工种都积极寻求更快更环保的新技术,包括以往一定在工地现场处理的剪铁屈铁程序,现时已能够移师到工厂预制。在工厂预制除了令工作不受天气影响,工序数码化亦可以做到提速、提量、提效,同时加强工匠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较早前分别到访高力集团及万顺昌建筑钢铁工程有限公司,体验厂房以电脑化程序预制钢筋材料,另外再于天和工程有限公司了解新一代从业员如何以新技术拆则。议会期望可连同业界携手引领钢筋屈扎行业迈向「工业4.0」。

钢筋预制创行业先河

传统建造业习惯由工地现场「开料」,两间公司高力集团及万顺昌走在行业尖端,均是获政府认可的场外钢筋预制工场。高力集团由一间电焊钢筋网厂,发展成为设施完备的钢筋加工中心,及后更设立钢筋材料储存仓库及钢筋加工中心。高力钢筋加工中心拥有全香港最先进兼产自荷兰的全自动切割及屈铁机,每天最多可以处理300吨40mm的钢筋材料。
除了常见的钢筋剪屈加工外,工厂不论是用作地基打桩用的预制钢筋笼(Fabrication of reinforcement cages),还是钢筋搅牙(螺纹加工,Threading of Rebars)和联接钢筋接合器(Coupling with Reinforcement Connectors)等都可以一一做到。兴建楼宇经常需要用到俗称「勾仔」的细小钢筋联接器,每层可用上近万个「勾仔」,在工厂预制此配件就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而万顺昌由钢铁工厂起家,是首座获政府认可的自动化螺纹钢筋加工和装配设施,为工务工程项目供应切割及屈制钢筋。

提升产能 需求有增无减

目前全港有4间厂被列入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认可钢筋预制工场名册」,每年生产力达30万吨产能。过去数年经过工厂加工的年生产量,即透过大型机械切割和屈制钢筋(Cut and Bend of Rebars),由2018年约4万吨,增至2021年约12万6千多吨,短短数年来需求升幅多达两倍。议会预计未来十年,以香港建造业的总工程量每年将达 2,250 亿港元至3,450 亿港元计算,加上明日大屿、北部都会区等大型规划,连同大大小小的民生工程,业界对于加工钢铁的需求定必有增无减。

全程数码监督

建造业议会致力推动「工业4.0」,鼓励企业朝智能生产线方向转型,场外钢筋预制工场由入货到出货皆以自动化机器操作,并将资料数据化。钢铁原材料经码头及陆路运抵工厂后,会由独立团队监察选料、剪料及由政府独立团队抽样测试。当得出结果及数据后,工厂团队会即时将资料输入电脑,得出原材料标籤,再根据开铁表制作生产标籤,往后只要扫瞄标籤,钢筋数量、直径、生产长度、项目顾客资料等一目了然。

提升安全水平 节省废料更安全环保

「生命第一」是议会一直提倡的信念,把建筑工序搬到工厂,能够减低工人受伤风险,例如利用机器剪钢及屈钢就可以避免意外发生。流程数码化让工厂接到项目订单时才安排运送预制钢筋到工地,亦能减省工地储存位置,有助工地腾空工作位置,减低意外机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指「预制钢筋」技术在减废料和提升安全方面表现优秀。他认为香港拥有成熟的经济体系,工地理应不需再配备传统屈铁机,而是改由工厂「开料」,以自动化工序保障安全。

环境保护亦是「工业4.0」的重要一环,自动钢筋屈曲及裁剪(Cut & Bend)在环保上发挥一定的作用,传统炼钢模式涉及大量碳排放,透过自动化机械,集合不同项目订单的钢筋加工制品一同处理,便可尽用原材料及减少消耗。以平时常用的12米长钢筋为例,工厂集中处理可节省钢铁废料3%至10%。一个项目如用10,000吨铁,便可以减少约1,000吨碳排放,为建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出一分力。

改良运输工具 物流万无一失

钢材加工完成后,产品标籤会加入制造资料,分类及包装后才送往工地。万顺昌的工程人员从澳洲引入特制平台 ——「黄板」并加以改良,用作放置完成品,再利用吊机把这个特制平台搬到货车,在GPS及闭路电视系统监察下送到工地。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讚扬黄板设计方便安全,亦可以确保过程万无一失。

BIM 睇图拆则 省时减出错

传统流程中,扎铁工匠依靠纸本图纸,图纸上的笔迹或手绘需要多重核对及确认,每每费时失事。新一代扎铁工匠将工序数码化,利用 BIM 档案处理,每次修改都可节省 1 至 2 天,亦可减少人手错误,便利管理、加快前线进度。议会近年积极推行建筑信息模拟(BIM),今年更推出「Standard Rebar Shape Codes for Offsite Prefabrication」,提供多种不同钢筋预制形状的代码,配合采用 BIM制作图纸,为行业新里程跨进一步。

年青人善用科技增值

业界亦开始培训人才使用不同软件拆则,好像天和工程有限公司就有多位工程人员懂得以软件 AutoCAD 拆则,他们取得建筑图后,把阵、柱及楼面等结构组件分类,经由 Excel 排序后系统化拆则,方便快捷,其中一位团队年青成员指钢枝结构看似简单,但应用起来千变万化,每个工地限制亦大有不同,因而不时会与富经验的工地师传交流和改善。

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乐见扎铁工艺与时并进,工匠不断自我增值及提升技术。他强调工厂工业化、数码化是未来大趋势,剪裁及屈扎钢筋亦必须求新求变,业界需为相关工匠提供用数码化应用训练以协助转型。他又表示,很多国家都采用「Tekla」这类 BIM 软件,香港亦应考虑引入,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效率,达至工业 4.0 新世代。

倡加强应用 BIM 增拨土地予钢筋屈扎行业

走访三个钢筋屈扎相关团队,何安诚工程师亦有感业内发展渐见成熟,钢筋屈扎工人正积极学习应用 BIM,期望公营及私人项目在合约加入提升 BIM 使用率的要求。他又表示:「未来香港将推出有大量发展工程,若能拨出更多土地予钢筋屈扎行业发展,并提供运输配套及场地,相信亦能裨益业界及香港未来发展。

最后更新:2024-06-04 09: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