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私楼项目新尝试 组装合成筑建宜居城市

私楼项目新尝试 组装合成筑建宜居城市

香港地少人多,要在繁华闹市兴建安乐窝绝非易事。环保、安全与效率兼备的「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因而成为发展宜居城市的热门选择。近年陆续有私人住宅项目采用MiC,「东京街及福荣街住宅发展项目」正是先驱。

MiC过去多用于工务工程,借重复性高的工序提速、提量、提效。这个位于九龙西市中心的重建项目跳出框框,将成为本港首个由私人发展商采用混凝土MiC的私人住宅项目。发展商著重安全,连工人将来维修冷气的需要亦照顾周到,同时融入光井等概念,改变业界对MiC的既有概念。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及执行总监郑定寕工程师,上周便与发展局代表及议会成员前往模拟单位视察工程团队成果。

MiC私楼首设露台 新技术助提速两个月

这个项目由华懋集团及市区重建局合作发展、金门建筑承建,工程于去年首季展开,预计于2024年竣工。工地面积约1,070平方米,包括6层高的平台及22层高的住宅楼层,住宅楼层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每层划分为九个一房至三房单位,并设有露台、玻璃幕墙及冷气机平台,亦将是香港首幢配置露台的MiC私人住宅。团队只需4天便可组装一层单位,即总共只要88天,已足以完成组装22层住宅单位,工程进度大大加快两个月,亦减低对邻近居民的嘈音滋扰。前期在工厂大量生产及装嵌组件,亦有效减少建筑废料及确保质素。

非主力墙灵活度 光井概念加强空气对流

团队的创新意念同时MiC带来突破,令项目宜居程度甚至更胜部分私人住宅,例如客厅其中一面墙属非主力墙,可随时改变间隔,增添室内设计灵活度。项目团队在设计时亦融入光井概念,除了增强天然采光,更借露台及室内对流窗,促进单位内新鲜空气的流通。

「组装合成」建筑法的一大优势,是在工厂生产组件时有效控制品质。团队因应是次项目包含玻璃幕墙,组装测试时在工厂预先为「盒仔」(模组)试水,真正生产及装嵌后再次试水。当模组运送到工地,工人装上层间墙(Spandrel),会再次封边及进行试水,形成三重保障。

以安全为设计方针 无需搭棚维修冷气

议会近年亦大力推动建筑资讯模拟(BIM),利用崭新科技协助项目管理、跨界别合作等工作。今次项目的工程人员在设计前期,便用上BIM 360研究模组的组件分配。模拟单位由不同组件合制而成,但议会主席何安诚仔细视察,亦称连接位置完美无缝。

另一获得讚赏的,是为安全而设计的冷气平台。冷气平台设于露台侧,但从客厅望向户外,景观未有受阻。建筑师吴卓文解构设计时,表示以工人安全为首要考虑,既思考若要维修外墙时,如何能够配合吊船运作,亦希望遇上冷气维修工程时,能够让工人安全维修,减少将来需要搭棚的机会,大大提升安全。

构建绿色平台 可持续发展连结社区

除了兴建住宅单位,团队锐意把可持续发展带到社区。工地外围腾出1.6米道路用作栽种四棵大树,连同东京街公共道路,行人路可达5米阔。项目另一边预留的户外区域,则可用作社区剧场或街头音乐表演的艺术场地,并设有楼梯连接绿色平台,为原本人烟稠密的深水埗社区提供喘息空间。

团队获得2021年「环保建筑大奖」的Grand Award,建筑师表示希望打破传统观念,引证MiC的可塑性和潜能,华懋行政总裁蔡宏兴则期望借此呈现MiC设计的活力及美学。议会一直积极推动组装合成法,主席何安诚讚扬项目团队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创新科技及意念融入宜居建筑。他亦认为无论是工务工程抑或私人项目,只要善用科技不断求进,定能造福业界与市民。

最后更新:2024-06-04 09: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