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智慧工地拯救生命 以人为本提升效率

智慧工地拯救生命 以人为本提升效率

建筑工程与医疗服务看似各不相干,但其实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行业,而且坚 守同一个承诺——生命第一。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和建造业议会成员陈沐文建筑师早前联同建筑署署长谢昌和建筑师前往玛丽医院第一期重建计划的工地视察,了解项目团队如何利用创新科技提升生产力、缩短工期及提升前线工员福利,工地的安全训练亦活用新技术,加强训练效果。

智慧工地核心地带 一眼关七

由 2018 年起所有造价 3,000 万以上的主要基本工程项目,都必须采用建筑信息模拟(BIM)设计和建造。玛丽医院重建工程第一期正是 2018 年动工,就率先采用 BIM。工程团队可以在 BIM 模型内准确预算工程细节、位置,协助团队精准处理建造过程中的各样安排。

除了 BIM 之外,玛丽医院第一期重建计划工程亦采纳多项创新科技,成为智慧工地。工程团队指使用「综合数码共用平台(Common Data Environment,简称 CDE)」是工程最重要的一环。CDE 平台将所有数据集中处理,而玛丽医院的 CDE 平台就由「关爱及控制中心(Care & Control Centre)」控制,中心的监察系统让工程各区域的情况及资讯都一览无遗,例如萤幕会实时监察天秤的吊运情况,如有员工进入危险区域系统亦会发出即时警号。工程人员如发现任何突发情况都可以立即跟进及更正。在「关爱及控制中心」内的同事可以透过对系统一眼关七,对工地内实时状况暸如指掌。

监察系统 清晰步骤至安全

玛丽医院第一期重建计划地盘位于服务中的玛丽医院旁,所以要顾及医院的服务不受影响,每个工序都要评估对环境的影响。我们经常强调建筑安全人人有责,而承建商同事都要透过监察系统计划明天的工作,并指出当中的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可避免意外等。管理人员可以在监察系统内看到当天工地内的所有工序,对照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更可以预视工匠们的施工风险。而完成工序后,前线员工会到相关位置巡查及拍照,确保安全后才可以展开下一个工序。工作人员就可按步就班清晰地完成工作。

复杂地段 以科技安全施工

港岛区山坡路面狭窄,项目需要拆卸临床病理大楼、香港大学病理学楼和医生宿舍共三幢大楼,然后兴建一座新大楼及开闢新出入口,而且工地位置有机会发现日军占领时期埋下的炸弹,所以工程每个步骤都要小心处理,复杂度绝不能忽视。

工程中涉及平整土地,而项目亦要顾及医院内非常敏感的手术机械臂,所以不能以传统方式以炸药进行相关工序,所以工程团队透过铝粉高压热力进行「爆破」,碎石效果相当传统炸药但可减少一半的震荡力,工程团队同时配合喷雾减尘,将工序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低。由于工地曾有地下水泛滥纪录,所以工程人员也安装物联网感应器(IoT sensor)时刻监测水位,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瘀泥。

未雨绸缪 防止意外发生

现代工地许多机械都以电力发动,所以每日工地都要为大量电池充电,但充电工作也是工地中的一大潜在风险。项目团队将所有充电工作集中放置在有耐火能力的箱内,并设置冷气及灭火设备,降低火警风险。而工地中的的电箱都安装上智能锁,只有指定登记注册电工才可以启动电箱内的开关。

细心举动惠泽工友

工地推行多种建筑科技及安全措施,希望把安全信息传送到前线,可以每天通知工匠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升工作人员的警觉性。项目团队利用 BIM 制成与工地一样 4D 动画,将实际环境融入至 VR CAVE,训练工匠应对各项潜在风险。贴心的安全训练让训练事半功倍。工地内还有不少细心的安排惠及前线工匠,例安装了一部除了提供基本冷热水外,更可供应有汽矿泉水的饮水机,让大家休息时都可以 chill 一下。

Mi 医疗室

疫情期间,「组装合成」建筑法协助香港极速完成兴建多个隔离设施。玛丽医院第一期重建计划当然不乏「组装合成」建筑法元素,当中横跨两层的负压隔离病房就是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建造。负压隔离病房更连下层正压的浴室是预先在厂房制作,而其他位置如洗手间,甚至是一些核心区域及楼梯都是预先制造,确保建筑质素之余亦可加快兴建。

突破框框、勇于尝试

建筑署署长谢昌和建筑师指此项目展开时业界并未广泛创新科技,但团队无惧挑战,勇于尝试,显示领导层有勇有谋。项目曾获多个安全奖项与嘉许,但他寄语团队再接再厉,以「零工伤」为目标。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指此工程项目采用多项创新科技,可提升安全,工程时间更有望缩短,团队的努力功不可没,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项目以此作参考,尝试采用不同的创新科技。何安诚工程师希望持续革新可协助香港提升竞争力及应对未来每年数千亿大大少少的工程量,让建造业发挥更高水准。

最后更新:2024-06-04 09: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