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筑科技的诞生不但提升建造业安全和生产力,更有助工程项目克服挑战和限制,为建造业写下新的篇章。位于香港边境的沙头角污水处理厂,自2018年尾起开展扩建工程,预料新厂将于2025年竣工,届时污水处理量可比现时提升3倍,达到每日5,000立方米,借以配合未来沙头角区内的人口增长和发展。早前,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执行总监郑定寕工程师及议会成员梁维健建筑师到访沙头角污水处理厂,了解项目团队如何引入新思维,活用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IM)、组装合成建筑法(MiC)以及装配式设计(DfMA),一一克服土地使用的限制,建造一座安全有效的污水处理厂。
随著建造业踏入2.0新时代,渠务署亦响应政府对「建造业2.0」的推动,在沙头角污水处理厂项目中率先进行试验,并将「创新」、「专业化」及「年轻化」三大元素纳入工程当中。渠务署署长彭雅妮女士提到,是次扩建工程强调团队互信和合作精神,顾问公司宾尼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以及承建商利基—金城联营早于工程设计的阶段已积极考虑应用各项创新建造技术,例如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IM)、场外建造,包括装配式设计(DfMA)和「组装合成」建筑法(MiC)等,当中更有不少年轻工程师参与其中。
原本沙头角污水处理厂的每日污水处理量约为1,660立方米,经处理后的净化水会透过一条较短的海底排放管排放至沙头角海。随著污水处理量面临饱和,急需大大提高污水处理量以及提升污水处理的标准。彭雅妮女士特别提到,由于工地现场环境拥挤,加上施工时间紧迫,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协调工作极具挑战性。建筑团队在没有加大原址土地面积的限制下,需要想方设法兴建临时污水处理厂维持正常污水处理,同时拆卸原有设施以腾出空间加建新厂。有见及此,团队决定扩建工程中包括临时污水处理厂和写字楼等八成范围均采用场外建造方法兴建,在工厂内生产钢筋预制组件和独立的预制建筑组件,然后把组件运送到工地安装。此举不但能减省工地施工程序和人手,更能减少意外发生。与传统建造方法比较,场外建造方法绝对能提升建造工程的生产力、安全水平、质素和可持续性。
扩建工程的其中一大目标是将新厂污水的处理量比以往提升3倍,达至每日5,000立方米,为此项目团队兴建了一条更大和更长的新海底排放管。利基金城联营见习工程师洪卓霆解释,工程团队采用了全港首创的无坑非浚挖方法 -「地对海双向水平定向钻挖技术」(Landsea two-way 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 或简称 HDD),建造一条长约 1.7 公里的全新海底排放管道。此创新技术有效减少施工时间以及工作范围,同时有助风险管控,可谓集快捷、安全于一身,而海底排放管工程于2022年第一季经已顺利完成。
为了不影响原有的污水处理厂的运作,工程团队必须争分夺秒于18个月内运用只有750平方米的空间完成兴建整个临时污水处理厂,当中涉及两个重点设备 - 均衡缸(EQ Tank)以及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缸(MBBR Tank)。均衡缸有14米高,若采用传统吊运及叠架方法,会有一定程度安全风险,因此团队采用DfMA方法,将均衡缸分为150件钢板并在工厂内进行精准切割,在工地使用过万套螺丝连接。是次团队更大胆颠复建筑固有的概念,选择由顶至底安装均衡缸。宾尼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驻工地助理工程师彭家健称团队首先完成均衡缸的底部,然后到顶层的外圈和最顶部的天台层,接著在地面使用九台千斤顶,以顶升方法升起缸顶部分后,再继续安装下一层,而每一层的安装仅仅需时五分钟。全程毋须高空工作和烧焊程序,确保工地安全零意外。
由于临时污水处理厂的施工范围只有约1.5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但为了应付每日2,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量,工程团队选用了新的污水处理技术 —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尽量利用较小的空间处理较大的污水量。为此,团队应用了MiC技术兴建临时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污水处理设备,水缸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由四个组件组合而成,而外面则由工字铁包围不锈钢板,外观有如一块块威化饼般。工程人员先把在厂房预制的钢板组件运抵工地,再以螺栓和螺母把组件连接。团队成功于十天内完成一个MBBR水缸,整个过程无须烧焊工序,大大缩短施工时间,以及加强工地安全水平。
议会素来推动业界采用创新科技,提升工地安全和生产力,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特别欣赏是次项目团队大胆应用不同新技术,愿意放手让一班年轻优秀的工程师尝试,并将工程团队之间的协同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工程自2018年开展至今,凭著各方齐心合力,完美实践工地零意外的目标,实属建筑工程界的典范!
最后更新:2024-06-04 09: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