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启德体育园实现数码化工地 打造国际体育康乐设施

启德体育园实现数码化工地 打造国际体育康乐设施

启德体育园是政府近数十年来在体育基建方面最重要的投资,园区占地28公顷,较维多利亚公园大约47%,落成后将成为全港最大的体育基建项目。在这个全新的体育建设,其建筑模式以及对安全的考量亦带领行业走在最前。建筑团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是项目的复杂性及时间性,但在安全管理方面仍然一丝不苟,更善用创新数码技术,大幅度地减少高空工作,加强施工效率和准绳度,绝对是未来建造业的新方向。上星期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工程师、执行总监郑定寕工程师及议会成员何国钧测量师到访启德体育园,了解项目团队如何著力推动及参与创新科技于工地安全上的应用。

共同协作 引领变革

体育园由三个大型体育设施组成,包括「主场馆」、「室内体育馆」以及「公众运动场」,集运动及休闲于一身。协兴工程建筑工程项目总监刘启明先生表示,体育园采取「设计、兴建及营运」(Design, Build & Operate)模式,设计团队自项目初期便与建筑团队及将来的营运团队紧密合作,而各团队亦将工作基地移师到体育园的工地办事处内,时刻就著工程设计各司其职,将不同意念转化成施工图。

除了设计、建筑及营运团队,项目还涉及许多其他承造商参与机电、钢结构、外墙、开合式上盖等工作,因此项目全面应用了建筑信息模拟(BIM)、装配式设计(DfMA)和 机电装备合成法 (MiMEP)技术以提升设计和生产效率,同时提升施工安全及风险管理。建筑团队会利用BIM协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预早发现施工时与图纸上的冲突,并找出解决方法,使工程得以安全和顺利地进行。设计完成后,不同的预制部件会在各个海外工厂同步生产,完成后会按施工时间表送到地盘现场组装,最后交付给营运团队,大大缩短工期、减省人手以及为前线员工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项目充分体现了科技应用对工地的好处,并在去年获得议会颁发「2020建筑信息模拟项目成就大奖」。

协兴建筑董事总经理朱达慈先生指本项目采用「设计、兴建及营运」一条龙模式,有效运用BIM等技术,让团队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完成工作,使项目更具成本效益,提升了工程项目的效率和生产力。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开合式上盖的设计是启德体育园主场馆的特色之一。上盖主要由四组大型主钢桁架支撑,跨度最高达180米,在香港的建筑项目中属极大型的工程。而主钢桁架则由大型钢圆筒组成,钢圆筒最大直径达1.6米,因此项目团队于预制过程中采用了BIM及DfMA等先进技术,连同电脑数值控制焊接机进行烧焊,提高品质和加快生产速度。在现场施工方面,团队亦利用BIM令设计视像化,方便优化设计和建造程序。将所有预制组件变成「立体分解图」,立体地将组件的不同功能和装配设计呈现出来,让承建商清楚了解每一个工序的安装次序和方法,例如外墙安装、机电设施安装及开合式上盖建造等等。

当混凝土结构以及地面装配场完成后,主钢桁架会分成十个组件运送到地盘,工程团队就运用四组临时提升塔(Jacking tower)进行重型吊运以及先后安装固定和开合式上盖。团队又运用DfMA,于钢桁架上安置了路轨以及16个转向架带动南北两边上盖进行开合动作。

主场馆可容纳五万名观众,当中的钢结构上盖涉及一万三千六百吨的钢材,加上吊机、摆放材料位置以及预制组件的安装,需要占用许多空间,因此团队兴建了一个行走式起重机(travelling gantry),负责安装约一千七百多件预制组件的上排座位,目的就是要达致安全建筑设计、提高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减低高空工作以及交叉作业。

应用先进技术 迈向工地无纸化

为了让前线员工能清楚了解如何将创新科技真正「落地」带入工地,这次项目团队采用一个名为Dalux的应用平台,不但有助规划和执行BIM工作,亦让地盘人员毋需再带图纸到工地,单靠一部平板电脑已能透过GPS定位,便能实时了解当前任务的进度,并即时将资料更新至云端,让整个团队都可以同步监控,减低发生错误。协兴的专业团队再一次展现业界精益求精及 「生命第一,对危险说不,人人有责,各司其职」的精神!

最后更新:2024-06-04 09: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