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创新.高效.绿建 迈向国家体育新进程

创新.高效.绿建 迈向国家体育新进程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冬奥)以「科技冬奥」突破不少界限。最具代表及标志性必然是北京冬奥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 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由设计、建造至运营,把创新科技、绿色理念贯穿始终,达至真正的智慧场馆。早前建造业议会(议会)主席何安诚教授工程师与参访团一同到访这座「冰丝带」,了解如何应用国内创新科研,在体育领域上推动可持续发展。

 

筑起主体 创下世界之最

国家速滑馆在世界体育场馆中创造了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长约198米,宽约124米。这种创新的建筑概念采用了细长的钢索和连接节点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独特的马鞍形外观。与传统的支撑结构相比,所使用的钢材用量仅为传统结构形式的四分之一,令屋顶更轻、更耐用,整体高度更可降低8至10米,有效减少结构工程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考虑整个结构建造和运营期间的安全和性能,工程团队特别设立了1,093个即时监测点,不但能实时监测索网结构情况,更能提升施工安全和风险管理的水平。

「冰丝带」的曲面玻璃幕墙设计也是场馆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它由3,360块尺寸和弧度不一的玻璃组件组成,组件需要无缝嵌入160条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团队选用的玻璃组件,都是于国内生产,具高透光、低传热性,体现绿色低碳目标,构建出结合科技、功能性及美感的玻璃幕墙。

这个项目从结构设计到施工过程都面临不少挑战,但团队遇强则强,通过全生命周期应用建筑资讯模拟技术(BIM),优化预制组件的安装程序,以全面数字化的管理流程,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

破旧立新 缔造「最快的冰面」

作为北京冬奥主要场馆之一,迎接世界顶级赛事,对冰面要求更是一丝不苟。将12,000平方米的全冰面划分为四个部份,每部分可独立控制冰面温度,实现"同步运行,不同使用",并采用创新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大大降低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约120万棵树而减少的碳排放。另外,团队利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提升效能,令冰面温差保持在0.5℃之内,意味著整个赛道的冰面硬度更均匀、更平整,更有利运动员于冰面上滑行,创造佳绩。制造冰面过程环环紧扣,团队与大学科研团一起打破固有技术界限,为创建「最快的冰面」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场馆更将制冰过程所产生的剩余热力回收,用于场馆内热水供应、供暖、融冰等用途,实现能源回收,节约用电,推动可持续发展。

智慧运作 加快创新步伐

除了应用创新建筑技术外,团队锐意把科技带到营运管理上,建立数码分身平台系统(Digital Twin)打造成现代化智慧型场馆,平台连接36个系统,收集多项实时数据传送至平台,有助整合分析场馆环境数据,如机电设备运行情况、能源管控等,让管理团队能善用数据辅助作出准确和可靠决策、控制风险,大大提升效率,建立出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

何安诚教授工程师讚叹「冰丝带」是世界一流的建筑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广泛利用先进技术包括:建筑信息模拟(BIM)、物联网(IoT)等贯穿各个阶段,团队携手成就这首屈一指的工程项目。

最后更新:2024-09-17 1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