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紀錄前線人員表現 保障工地仝人安全》

《紀錄前線人員表現 保障工地仝人安全》

五一勞動節旨在紀念和慶祝勞動階層對社會的貢獻,節日背後,更希望各界能尊重勞工付出,珍視其價值及關注他們的權益。建造工程規模龐大,工序環環相扣,實有賴一眾業界前線人員默默耕耘,城市始能穩步發展。人才為建造業最重要的支柱,保障職業安全及健康乃建造業議會(議會)首要關注。議會上月正式推出「前線人員安全表現紀錄計劃」,期望透過記錄前線人員安全表現,鞏固工地安全文化,營造更安全的建造環境。

「前線人員安全表現紀錄計劃」

建造業前線人員每天辛勤工作養家,最重要是可以「平安上班,開心下班」。要提升工地安全,讓措施落到實處,業界必要上下一心、多管齊下地推動安全。議會上月舉行「2025 攜手共建建造安全措施」啟動禮,同場宣佈推出「前線人員安全表現紀錄計劃」(安全紀錄計劃),鼓勵前線工友積極參與計劃,接受安全培訓,培養安全施工習慣。此計劃由議會牽頭,經歷超過一年時間的廣泛諮詢,聽取了各商會、工會及專業團體等業界持分者意見,最後制定出劃一的安全表現事項。目前已有超過400個建築項目承諾參與計劃,令人鼓舞。議會深信透過持續的監察和反饋機制,足以提升安全工地實踐的廣度和深度。 

我知道過去業界不少承建商皆有自家「安全表現獎懲制度」,然而標準不一,制度有異,前線人員如轉換工地又要重新適應。所謂「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議會的安全紀錄計劃正正劃一了安全表現缺失事項標準,以「個人防護裝備」及「安全施工程序」兩大範疇列出各項準則,務求透過清晰的準則明確安全施工的要求。同時安全紀錄計劃亦鼓勵承建商透過計劃平台記錄前線人員的安全表現優點,以表揚有優良安全表現的前線人員。 

諮詢期間,有業界人士疑慮缺失紀錄會影響前線人員生計,又擔心安全紀錄計劃會設「黑名單」。其實業界大可放心,皆因安全紀錄計劃核心理念是「見善則嘉許,有過則改之」,前線人員良好的安全表現會被記錄為優點,企業可按內部獎勵機制嘉許員工,增強他們的榮譽感,樹立工地安全的楷模;假若前線人員的安全表現未達標,累積缺失分數達15分時,只要報讀由香港建造學院主辦的 「安全表現改進課程」,於平日晚上或星期日修畢約 3.5小時的課程,即可消除其現存最早紀錄起計達至15分的相關安全表現缺失紀錄,不會因而招致「停工」,上課亦不妨礙日常工作。此外,前線人員的安全紀錄按個別工地項目為單位,不會互通至其他工地及公司,即使工友轉職,亦須工友於計劃平台上授權新公司,才能查閱其過往的安全表現紀錄,以確保私隱。

去年議會進行了「安全意識問卷調查」,發現從業認為業內「趕工文化」、輕視安全的心態、忽略安全施工方案等習慣最為影響建造安全。歸根究底,議會推出安全紀錄計劃絕非要「懲罰」工友,而是希望前線人員有所警惕,知其不足,並透過安全表現改進課程提升其安全意識,亦將安全理念「入心」,強化工地關愛及安全文化,護己護人。

為方便業界參與安全紀錄計劃,議會已舉辦13場計劃內容及平台簡介會,超過300個項目派出代表參與。簡介會詳細講解了安全紀錄計劃的目的及內容細節、個人資料私隱的要求及網路安全保障的提示,亦演示了計劃平台的實際操作。而安全紀錄計劃的網上平台操作示範視頻、快速指南操作手冊、宣傳海報檔案等資源已上載計劃網頁:safetyrecording.cic.hk,我促請業界同仁坐言起行,善用計劃,實踐安全承諾。

議會與職安局簽署合作備忘錄 協力加強棚架安全管理

近日申訴專員公署發表關於職業安全監管的主動調查報告,揭露有負責檢驗裝備及機械的合資格人士「預簽」表格確認安全,行業出現此情況實在令人憤慨,亦暴露有害群之馬只求完工,漠視安全,突顯行業需要多管齊下,協助從業鞏固安全意識。

棚架工程實屬高風險的高空作業,亦是本港工地安全的痛點。過去一年,香港至少發生兩宗嚴重的棚架倒塌事故,警惕業界在高空作業的安全管理及操作方面,尚有極大改善空間。為了進一步保障工友安全,議會上月與職業安全健康局(職安局)簽署了「懸空式棚架安全認可計劃」合作備忘錄。

懸空式棚架(俗稱吊棚)是外牆維修及保養常用的設施,其結構安全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外牆結構強度、是否有足夠支撐面、竹枝的物料強度和工人的技術程度等,從此可見管理的難度和複雜性。

在此計劃下,職安局將協助企業落實安全管理制度,並提供津貼支持企業購買安全設備、安排安全訓練及安全審核;而議會轄下的香港建造業工藝測試中心,則為業界提供模擬場景作安全審核之用。」此外,成為註冊制度「懸空式棚架」專門行業承造商,投購僱員補償聯保計劃管理局的僱員補償保險時,更可享有保費折扣優惠,為技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透過議會和職安局的聯手合作,計劃可加強棚架搭拆的安全管理、施工質量及專業水平,並向業界宣傳懸空式棚架的安全管理及施工質量的重要性,推動行業持續提升安全標準。

善用科技改善棚架工作安全

棚架工程雖有風險,但我深信如善用科技,必可大大提升工程安全水平。早前我造訪「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擴建主要工程」,項目特意為俗稱「拉猛」的棚架連牆器安裝感應器系統,使我眼前一亮。此「棚感器」系統會24小時監測「拉猛」的傾斜角度及棚架溫度,「拉猛」一旦鬆脫或斷裂,系統即會透過手機提醒項目團隊採取行動,更會觸發拍照功能,防止肆意改動。過去業界常指應用科技成本高昂讓人卻步,但議會管理的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CITF)會提供大幅資助,減輕業界財政壓力,相比以億計的合約價錢,應用科技成本佔比甚低,更可救工人一命,實在非常值得。

在資源調配與工期趕急的多重挑戰下,前線人員或會忽略安全作業的必要;然而,工地安全始終是所有工程提速提效的根本。守護從業員的生命安全,有頼日常建立正確的工作流程及施工習慣,此乃行業邁向專業化及可持續發展的命脈所在,期望各位從業能時刻緊記生命第一的重要。

何安誠教授工程師
主席
2025年5月2日

最後更新:2025-05-02 11: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