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善用科技及政策創新 落實跨地大型基建》

《善用科技及政策創新 落實跨地大型基建》

日前我應邀為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工程暑期課程擔任講者,跟世界各地的菁英學生親身講解《港珠澳大橋:創新與合作之旅》,分享我曾任路政署港珠澳大橋香港工程管理處處長的工程經驗。我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剖析粵港澳三地透過創新科技與政策協作落實世界級基建的歷程, 以及香港建造業的貢獻,更與未來領袖前瞻未來建造的趨勢。

多項科技創新 突破技術難關

港珠澳大橋是首個連接粵港澳三地的跨境陸路運輸基建項目,全長55公里,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三地,橫跨浩瀚大海,亦是全球最長的跨海通道之一,安全及質量絕不妥協。面對這項龐大複雜的項目,當時我鼓勵工程團隊要靈活運用創新科技以克服多項技術挑戰,成功為全球基建項目樹立新標準。

首先,大橋主體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海上高架橋及6.7公里及埋深超過50米的沉管隧道,施工環境極為嚴峻。為應對長距離海上施工的難點,我帶領工程團隊採用巨型預製混凝土管節,再運至海上安裝。海底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預製混凝土管節及一個最終接頭組成,每個標準管節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達80,000公噸。由於施工區域風速可達每秒55米,團隊特別研發專用吊裝機械,確保橋段能在極端天氣下安全安裝,提升施工效率與安全水平。至於沉管隧道部分,為了顧及海床地質複雜、水流湍急及保護生態等因素,工程團隊採用了特製的雙重防水系統;而為保護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亦採取多項生態保育措施,體現尊重自然生態及保護環境的承諾。

當時港珠澳大橋海域每日船隻流量超過4,000艘,香港、澳門、珠海及深圳機場的空域亦設有航空限高限制,促使團隊採用「橋—島—隧道」的組合方案,巧妙應對多重限制,既滿足航運與航空的雙重要求,又兼顧施工可行性與安全性,展現出團隊精準設計的能力及平衡協調的智慧。

三地政策創新協作 提升跨境基建效率

港珠澳大橋不單是工程壯舉,更是政策創新的實驗場。為確保工程順利推進,團隊必須處理三地在法規、標準及管理文化的差異。三地政府本着「以最高標準為基礎」的原則,例如,在行車線寬度上,統一採用內地標準3.75米;而設計使用年限方面,則以香港標準120年作基準。多方共同訂立一致的技術標準,為未來跨境基建項目提供可行範式。

在管理架構方面,三地政府等別為大橋設立技術專家小組,專責審核新技術與施工方法,為前線人員提供決策支持,加快創新落地。這種跨制度、跨部門的協作模式,有效提升了當時的策劃與執行效率,為未來的跨境基建項目提供借鑑。

香港前瞻性規劃經驗具參考價值

講座期間,我與來自內地、馬來西亞、秘魯等各地學生互動,了解到他們關心如何改善跨境交通、減少城市交通擠塞、工程監管制度、維護工程人員廉潔價值觀等議題,我亦樂於與他們分享香港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鏡。

香港是高密度城市,以往土地稀缺曾經嚴重限制基建項目發展,高昂成本與熟練技術勞工短缺亦增添難度。在大型工程項目一帶維持交通流量,則導致施工物流非常複雜。然而,香港工程界經驗深厚,憑藉前瞻性的規劃多年來駕馭不少挑戰。

香港在公共交通方面坐擁多個「世界第一」榮譽,便捷高效。傳承經驗並加以創新,既是保持行業活力及競爭力的關鍵,更是香港智慧綠色基建的發展要素。近年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設計便要更具韌性;保育需以可持續發展為念,儘量減少對生態及文化遺產的影響;公眾期望與持份者參與也需融入項目規劃與實施過程中;多個項目在香港政府、專業團體及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成功建立良好先例,我亦有幸在參與港珠澳大橋項目期間成功促進多方協作。

建造業議會一直致力推動廣泛應用建築信息模擬、數碼分身、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機及機械人等技術,提升項目效率與安全,實現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營運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同時,鼓勵業界靈活運用監管沙盒、框架協議及創新採購方式,促進標準融合與技術創新,既為香港建造業注入新動力,亦有助本地人才在大灣區及世界各地施展抱負。

這次在清華的分享,不只是一次講座,更是一場跨年代、跨地域的思想碰撞。我很高興能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向來自各地的學生展示政、產、學、研協作如何推動大型基建項目的成功。香港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有創新思維和協作精神,再複雜的挑戰都能迎刃而解。建造業議會將繼續肩負推動創新與協作的使命,促進業界在智慧建造、綠色發展及人才培育方面不斷進步。我們期望與各地未來工程領袖攜手,善用科技與制度創新,共同打造更高效、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未來基建藍圖。

鄭定工程師
執行總監
2025年7月25日

最後更新:2025-07-29 1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