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推動大灣區高端專業人才協作

推動大灣區高端專業人才協作

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的迅速崛起,展現強大的經濟增長與科技實力。對香港建造業來說,把握契機與區內高等院校及專才建立更緊密連結,有利於拓展機遇,亦對培養人才大局觀甚有裨益。

我8月獲邀赴穗參加由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及華南理工大學合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港大講堂」,擔任講師分享產業趨勢和香港實踐經驗。參加講堂的60多位學員都是來自廣東省的企業高管以及香港精英課程的學員,包括高級工程師、建築師、博士後、「灣區標準」「一試多證」職業技能評估專家,還有高等院校、科研院、行業協會和建造業代表等250人參加,使我深切體會匯聚人才交流的澎湃力量,同時更加理解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連接廣東省與海外的關鍵角色。

粵港合作機遇處處

我有幸與兩位德高望重的國家級院士同台授課——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建築學院榮譽院長何鏡堂院士,以及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地理資訊系統講座教授葉嘉安教授。以「香港建造業發展及粵港合作機遇」為主題,我向與會者介紹特區政府以基建帶動經濟的施政方針,強調香港建造業蘊藏龐大機遇,包括規劃北部都會區成為創新科技與城市典範,擴展交通基建網絡,興建約19萬個公營房屋,以及推行為期10年的醫院發展計劃等,這些都是建造業為香港注入動力的建樹。

香港基建成就享譽全球

在分享當中,我亦回顧多項香港的世界級工程:青馬大橋自1997年落成以來,曾經保持多年全球最長的公路與鐵路雙用懸索橋的紀錄;港珠澳大橋則創下多項世界之最,自2018年起成為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隧道,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促進三地人員、車輛和貨物「三向齊增」,加速大灣區融合。香港還建有一系列文化地標,譬如香港故宮博物館、M+博物館以及環繞維多利亞港的標誌性建築群,它們共同勾勒出舉世聞名、極富魅力的維港天際線,每年吸引全球近5,000萬名旅客慕名來港。

香港善用政策及技術創新克服挑戰

在課堂上我也引用案例和數據 ,講解香港善用政策及技術創新克服種種挑戰的歷程。香港是全球人口與道路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建造業長期支撐經濟與社會發展,但近年的挑戰日益嚴峻。首先,工程規模不斷擴大,對技術勞工的要求急增,趕工的沉重壓力亦使安全風險增加。其次,香港的建築周期普遍較內地長且成本高企,若欠突破必會窒礙城市持續發展。再者,勞動力老化與缺乏新血使傳承技藝存在隱憂。香港特區政府推動「建造2.0」政策應對挑戰,以「創新、專業化、年青化」三大支柱保持行業可持續發展和長遠動能。

議會積極推動 MiC 及智能化

議會近年積極推廣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及機電裝配合成法(MiMEP)當然是我分享的另一主軸,鼓勵業界透過場外預製和標準化流程,縮減工期及降低成本。由議會支援的「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CITF)就資助企業加快採納新科技,引入建造機械人提升工地安全。

許多 MiC 的構件和建造機械人的生產與技術都來自大灣區廠家,內地在成本與資源、供應鏈、智慧建造等方面擁有優勢。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坐擁「背靠祖國 內聯外通」得天獨厚的條件,也在國際標準與管理經驗、金融服務、集資能力、法律及合約管理體系、高端人才、科研、綠色建築與永續發展等方面較強。近年香港建造業界已多次組團訪問「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拓展商機,簽訂多項合作意向書。粵港優勢互補,共同開發全球市場絕對互惠互利,當中 MiC 產品及國產 BIM 軟件極富市場潛力。

我與學員互動時,充份感到兩地專才求知若渴,提問也見深度,對粵港合作滿懷熱情。這場知識盛宴不僅增進粵港學員在技術、標準、管理思維等方面的交流,更讓他們看得更高更遠,塑造他們的宏觀視野及大局觀。

展望未來,我期望日後繼續擔當築橋人,分享香港發展歷程的點滴,連繫經驗與新思維,為培育大灣區建造業人才盡一分力。年底的建造創新博覽會更是業界盛事,期待與國內外的與會者一同以創新思維開拓建造業未來。

鄭定工程師
執行總監
2025年9月26日

最後更新:2025-09-26 16: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