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在僱主、僱員、承建商及相關政府部門及機構各方面通力合作下,建造業的安全表現已持續地改善,從業員對於工地安全的意識亦不斷地提高。跟據勞工處職業安全及健康部的數字顯示,建造業2018年上半年的工業意外為1700宗,較2017年同期1816宗減少約7%,這個數字雖然較其他行業如餐飲服務業的2419宗為低,但建造業卻錄得六宗死亡個案,反映行業仍屬較高危的行業。
對於今年有六位從業員因工傷亡,大部分是與高空工作有關,我感到非常難過,因為六宗傷亡個案不是一個數字,而是六個寶貴的生命,牽涉十數個痛失摯愛的家庭,頓失依靠!難道前線從業員為了生計,就要冒生命危險,每天戰戰競競地返地盤嗎?難道返地盤就如上戰場,隨時得賠上了生命? 絕對不是!
作為建造業議會的執行總監,那怕只是輕微擦傷,我對於任何工地意外都是採取「零容忍」的態度,保障從業員的安全及維護他們的福祉,一直是議會「重中之重」的任務。今年11月,議會配合政府在公營項目試行「組裝合成」(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MiC) 建築法,於九龍灣零碳天地興建了一幢樓高兩層的「組裝合成建築法展現中心」(簡稱「組建城」),這種「先裝後嵌」的建築方法即是「砌積木」,先在預製工廠製作獨立組件,然後把預製組件運送至工地再進行裝嵌。
究竟MiC建築法和工友的福祉有什麼關係?由於大部分人手密集的工序如釘板、批盪、運送混凝土及髹漆等工序已在工廠完成,令工地的噪音、泥塵、廢料及污水隨之減少,降低污染及減少廢料產出,不但改善了工地的工作環境,而且更可減少工地意外,細緻到一張床、一扇窗或牆身一口釘都可以在工廠完成,減少地盤工序,大大提高從業員的工作安全。
除了安全及環保效益等好處外,當建築物在進行地基工程時,工廠亦可同步預製組件,包括進行飾面、裝置或配件的組裝工序等,不但加快生產流程,較傳統建築法快三成施工期,而且能將工程質量控制得更好,真正做到「快、靚、正」,將質量和生產力同時提高。
我理解,以往不少年青人因怕工地危險、環境骯髒及體力勞動量大而不敢入行,隨著建造業引入新的創新科技如MiC建築法及採用機械人技術等,機械人可以協助工人進行許多工序,如燒焊、清潔玻璃幕牆及修理煤氣管等戶外工作,有效降低高空工作風險,亦可減省搭棚的工序。
當新的科技及機器可以取代地盤例行的工作,前線從業員就不再需要從事大量體力勞動或及較高風險的工序,工地環境變得更整潔、更安全,工友將有更多時間去做系統管理及工程監督的工作。我期望,新一代的建造業新人類不但Work Hard,同時亦要Work Smart,以創新及無畏的精神,改進及革新建造業,令地盤工作不一樣。
最後更新:2018-12-20 17: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