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顯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呎,全世界最小。2017年第三季的樓價中位數約為619萬元,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約為32萬元,樓價佔收入比率超過19倍,香港連續8年被評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城市。高樓價、納米樓的元凶是土地不足。
建造業議會於7月8日舉行了一場土地供應諮詢會,讓建造業從業員發表意見,吸引近250名建築人出席,有老有嫩,有前線工友、老闆、技術人員及專業人士。大家均認為香港必須大量覓地、造地,開山填海開發新市鎮,才是解決土地問題最徹底的方案。
與會者對棕地、農地、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高球會用地、貨櫃碼頭等選項也發表了建設性的意見。其實土地供應小組所提出的18個選項各有優點,在如此嚴峻的情況,所有18個選項也應該儘快開展研究,一項成熟,便推出一項。諮詢會在理性的氣氛下進行,大家各抒己見、言而有物、落地有聲。建築人為香港示範了一場高質素的諮詢會,令業界感到自豪。
回歸後,香港長期內耗,令土地供應缺乏長遠規劃,沒有做好土地儲備,弄致今天「倒瀉籮蟹」。諷刺的是,自2007年開始,香港需要把大量適宜填海的建築廢料運到廣東台山傾倒,由2007年至2013年六年間已經為台山填了500多公頃用地,相等於約27個維園,更要支付台山政府數以十億元的傾倒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竭力反對在維港以外填海的朋友,也可以反思一下。
近年社會爭議不斷,大型基建審批程序繁複,花在非工程上的工作時間,往往比實際施工的時間還要長。在處理如斯緊急情況,是否可以特事特辦呢?
截至2016年,香港仍然有約21萬人居住在劏房,環境惡劣,過着非人生活;公屋輪候時間超過五年。現時有不少聲音反對覓地、造地,他們擔心這樣、擔心那樣,令問題一拖再拖。本着同理心,我們應該持正面、積極及科學的態度去探討每個選項,從每個選項中抽取能覓地、能造地的正能量因子,為這一代、下一代,及再下一代創造安居的條件。
建築人還需努力,繼續有建設性地表達對土地的渴求、發表對增闢土地方案的意見。沉默只會令大家越住越細、越住越貴。
最後更新:2018-07-19 19: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