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有山有水,是我喜愛的地方。早年更有我愛吃的「山窿謝記魚蛋」,可惜已成絕響。「謝記魚蛋」於1946年由一名謝姓小販創辦,據老街坊朋友說,最初是在香港仔十五間(即現時香港仔大道與香港仔海傍道附近)山坡旁的一條狹窄後巷擺檔,客人光顧猶如「捐山窿」一樣,因而得名。謝先生對品質相當執著,堅持每天用新鮮的門鱔、九棍和或魚製作手打魚蛋,全魚肉,真材實料;魚頭和魚骨則用來熬湯,因此深得街坊的喜愛。其中的「炸小門鱔魚皮」,甘香脆口,更是人間美食。
接手經營的謝家第二代,對品質同樣堅持,但對原材料供應日感吃力,失卻了信心,毅然在2012年決定停止經營,避免影響老字號的金漆招牌。結業前我也特地前往排隊等候,向「山窿魚蛋」作最後的道別。
其實香港仔與香港近代建築發展也極有淵源,現時房屋署工程,廣泛使用的大鐵板模半機械化工程系統,是在70年代中期,由當時極具管理規模的新昌營造從荷蘭引進,首項工程便是興建香港仔華富邨。
另外政府亦於80年代中期,於香港仔漁光道,即漁光邨旁撥地給建造業訓練局(建造業議會前身),興建「香港仔訓練中心」,為建造業培訓工友。
為了提升建造業的安全和工程質素,建造業訓練局與政府由1990年開始推動工藝測試,鼓勵工友以自願方式參加測試,最早期包括砌磚、批盪、鋪瓦、細木、模板和油漆六個工種。1995年,勞工處開始立法要求四類起重機操作員,必須持有有效證書;而房屋署亦規定承建商需要僱用一定百分比的合資格技術工人,於是在同年將「香港仔訓練中心」改為「管理培訓及工藝測試中心」,統籌及開辦更多工藝測試項目。
早年出任工藝測試中心經理的林耀華先生憶述,90年代初工藝測試還是自願性質,因此參與的工友不多。為了宣傳推廣,他和同事經常要大清早到工友聚腳飲茶等開工的酒樓派傳單,常常遭到白眼。
現時香港建造業的工友資歷認證,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更有法例規管。根據《建造業工人註冊條例》有關「專工專責」條文,建造業工人於建造工地獨立工作,必須註冊為相關工種分項的熟練或半熟練技工。截至2018年底,香港的註冊大工有203,446名,中工則只有29,119名。
香港仔測試中心是香港建造業工藝測試的主要基地。為了更正確地反映測試中心的重要地位,建造業議會剛剛將它正名為「香港建造業工藝測試中心」。
最後更新:2019-02-15 10: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