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建築新氣象:擁抱科技創建宜居綠色城市

建築新氣象:擁抱科技創建宜居綠色城市

近年,本港地產發展商愈加重視可持續發展,運用智慧科技打造綠色建築。早前,議會邀請了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陳康祺先生(Robert),分享私人發展商如何使用科技創新推動發展,實現建設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兩大可持續建築項目

議會近年積極倡議「三零策略」,包括零能源浪費、零廢堆填和零資源浪費,鼓勵業界廣泛應用創新技術如「建築信息模擬」(BIM)、「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及「裝配式設計」(DfMA)等,提高施工效率之餘,亦減省建築物料虛耗,有助實現零廢棄的目標。

在議會大力推動下,私人發展商亦愈加善用創新科技,以加強建築項目的可持續性,例如觀塘巧明街KTIL240綜合商業項目(觀塘巧明街項目)及天水圍Wetland Seasons Park和Wetland Seasons Bay(天水圍Wetland項目)屋苑工程,便是當中的表表者。

建築信息模擬減物料虛耗

Robert表示觀塘巧明街項目透過BIM的三維建築模擬軟件,整合整個建築生命週期,包括設計、結構工程,以及機電及管道設備等建築資訊,優化規劃、設計和協調,實現垂直結合業務架構的理念。

他說:「在整個工程期間,智慧科技的應用能提高施工效率,減省在地盤施工時出錯的機會,能避免因出錯而重做。」BIM讓設計、工程及設施管理團隊,於施工前預視圖則上互相碰撞的地方,及早解決問題,節省時間和成本,亦大大減少建築物料虛耗。

BIM更可配合MiMEP及DfMA的應用,既可提升效率,又可減廢。例如在規劃地下室挖掘工程時,先以BIM預製三維模型,再按模型於工廠預製支撐結構組件、配件及連接樓梯,然後運往現場裝嵌。除了地下室外,風櫃房、冷凍水管、電纜槽等設施亦於工廠預製,再運送至工地後裝嵌,減省工序。

同時,在實際施工前,工程人員利用BIM計劃相關的工序,並向工人講解施工步驟,提升工地的安全水準。除了協助設計及施工外, BIM技術亦為將來設施的管理及維修提供詳細的資料,包括提供牆內管道的3D圖則、模擬日後運作及維修的情況等。

綠色建築讓發展與保育共存

科技亦助發展智慧綠色建築。Robert指觀塘巧明街項目採用嶄新的智能大廈管理系統,以人工智慧實時監察和調校冷氣、電梯、照明系統及空氣質素等,減少60%能源消耗、40%用水量及增加30%空氣流通量,達至「綠建環評」(BEAM PLUS)、「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LEED)和「健康建築認證」 (WELL) 的認證要求。

至於天水圍Wetland項目,Robert說:「我們認為體現了保育與發展的共存。」

他表示由於項目鄰近濕地公園自然保育區,所以團隊在施工時採用低噪音工序,以減低對生態的影響。同時,項目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設計,包括階梯式設計及之字形佈局、通風廊、土地色外牆、低反射的落地玻璃牆等,確保項目融入周邊環境,打造出自然環境與智慧科技結合的屋苑,提升天水圍的地區形象。 此外,工地的預製石矢板組鋪設運輸道路 ,能減少來自工程車輛的灰塵,令工地環境更整潔及安全。

新發展與舊社區共融

Robert表示地產項目不僅解決大眾居住、工作及娛樂的需求,更具備改善周邊配套及地區環境的社會責任,體現議會提倡的宜居感及幸福感。Robert說:「因為我們是在社區內建設一個項目,所以我們必須把項目與社區聯繫起來。」

他指出不論是觀塘巧明街項目,抑或是天水圍Wetland Seasons項目,團隊皆與政府、區議會及地區人士充分溝通及協調,希望項目能與原有社區共融,並可惠及整個社區。他說:「這種合作模式不僅以發展商、土地擁有者的利益作出發點,也從政府部門和地區持分者的層面出發。」

以觀塘巧明街項目為例,由於項目位處觀塘舊工業區,區內舊有的道路狹窄,人多車多,經常出現交通擠塞,所以團隊與運輸署及區議會等合作改善周邊路況,將巧明街從兩綫行車道拓寬至三線,以及將部分街道從單向改為雙向,並擬建行人天橋連接牛頭角地鐵站,改善行人暢達度。

各界推動可持續發展

Robert更指科技應用能吸引年輕人入行,例如觀塘巧明街項目的團隊,便是一班20多歲的年青人。最後,他表示可持續建築已成為發展的大趨勢,未來將日益重要。「我認為這不僅僅是發展商的切身前景,更推而廣之至整個業界以至社會的層面。」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亦呼籲業界坐言起行,擁抱智慧科技,開拓可持續未來,共建更宜居的城市。「我認為從規劃、設計、建築科技和建築材料各方面,在座每位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為建設綠色及更美好的香港作出貢獻。因此,我相信只要政府、私人界別和專業機構攜手合作,我們將能令這個城市變得更好,成為亞洲區甚至全球的典範。」

最後更新:2024-06-03 14: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