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智慧科技實踐零碳轉型 共建綠色碳中和城市

智慧科技實踐零碳轉型 共建綠色碳中和城市

為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以達至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建造業議會透過多項措施,致力推動綠色建築發展,更積極邀請相關界別作交流分享,共謀對策。早前,議會邀請了商界環保協會主席、金門建築總裁歐嘉榮(Kevin O’Brien),與業界分享如何運用智慧工具、創新建築技術及數碼科技,促進建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為香港邁向碳中和城市的目標作出貢獻。

三零策略減碳減廢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香港的夏天持續高溫。Kevin說:「正如Thomas(議會主席)提及,今年香港的夏天非常熱, 9月更錄得破紀錄的高溫。」確實令人熱不可耐,必需採採取行動,紓緩氣候變化。

為應對全球暖化,特區政府去年於《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當中「節能綠建」及「全民減廢」兩大策略與建造業息息相關。建築工程和建築物是地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佔全球整體碳排放量約四成、能源消耗逾三成,以及四成的食水污染;而新建築項目更消耗全球四成原材料。預計至2025年,全球每年建築廢料將達22億噸。

議會近年積極倡議「三零策略」,包括零能源浪費、零廢堆填和零資源浪費,為減排和減廢制定策略方針,促進可持續建築模式,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以加快業界綠色轉型的步伐。

為有效地推進綠色轉型,Kevin認為業界必須善用智慧科技及創新技術。「我們有21世紀的建築物,但我們的建築模式卻停留在19世紀。」他續道:「我們必須如其他業界般引進現代建築技術。」Kevin相信可以將智慧工程應用於設計上來改變現狀。

智慧工具實現節能零碳

溫室氣體排放和內含碳(embodied carbon)是建造業兩大減排節能重點。Kevin指出建築過程不但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建材如混凝土、鋼材等更含有內含碳(embodied carbon),而過於保守的建築設計亦加劇問題。因此,實踐節能零碳建築模式是轉型的重要一環。

計算建築項目的碳排放量是首要任務。「我們利用智慧工具來應對挑戰,例如『建造業議會碳評估工具』。」此免費工具由議會與200多名跨界別的專家團隊協作開發,協助業界評估建築項目從開採原材料到施工結束的碳排放,推動減碳減排。他補充指結合「建築信息模型」(BIM)系統的自動碳評估工具,亦能幫助業界落實減排節能的建築模式。此外,發展商慎選低碳建材,亦進一步推動低碳建築的發展。

此外,工地機器以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也能減排。Kevin以金門建築為例,該公司將於今年年底引入電動履帶式起重機。此外,他亦倡議研發如生物燃料、氫燃料等再生能源。另外,他表示室內設計應盡量減少能源浪費,並建議大廈善用數據以自動調節能源消耗。

創新技術達至零廢堆填

創新建築技術亦帶動行業低碳轉型。Kevin表示建造業議會積極推動的「Mi Infinity」(即在不同範疇實施「組裝合成建築法」),可有效推動零廢堆填。

他解釋指MiC建築法把工序轉移至可控度較高的工廠內進行,減省現場施工工序之餘,也降低工程進行期間的出錯率,減少建築廢料。另外,預製組件的包裝物料較少,能進一步減廢。

目前不少項目相繼採用MiC建築法,包括公營房屋項目、由私人發展商牽頭的東京街重建項目、城市大學白石學生宿舍,以及香港國際機場二號客運大樓擴展工程項目等。

此外,他亦樂見政府支持「轉廢為材」,於屯門的環保園興建「環保園生物炭生產試驗設施」,把包括來自建築工程的木質廢料轉化成多用途生物炭,推動循環經濟,長遠實現零廢堆填。

數碼科技推動零資源浪費

Kevin表示數碼科技的應用,也是減少資源浪費不可或缺的元素,並引領業界進入精益生產(lean manufacturing)的時代。例如Autodesk等「建築信息模型」(BIM)相關軟件愈加普及,全建築生命周期便能透過BIM整合建築設計圖,在施工前提前預視及解決設計上不協調地方,有效地減少由此導致的資源浪費。

他亦指出以重建代替拆卸如大館、中環街市等的歷史建築物,也助減少資源浪費,亦能減碳。「每當我們『重用』資產時,不單能減少建築物生命週期終結階段的碳排放(end of life carbon),更為城市保留珍貴的文化遺產供市民享用。」

儘管技術革新必然衍生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但Kevin認為這是業界轉型的「綠色機會」(green opportunity)。他指出香港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的要求愈趨嚴謹、內地大力推動「雙碳目標」,以及國際環保組織的監察壓力等,皆顯示綠色低碳轉型已成全球營商大趨勢。此外,綠色債券及綠色按揭和相關支援計劃愈加普及,如議會建立的「可持續金融認證計劃」,更為建造業綠色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他預期綠色低碳建築模式,將逐漸成為未來香港建築及基建的必備條件,若不改變,便可能失去未來的機遇。所以他呼籲業界:「我們不能只侷限於討論和聆聽層面,整個社會及行業必須坐言起行。」

最後更新:2024-05-31 19: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