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永續共融 創建宜居香港

香港寸金尺土,安居樂業一直是市民的心願。隨着社會和人口轉變,市民的住屋需求無論在質、量方面均不斷變化。故此,為市民提供可負擔住房一直是社會須共同面對的挑戰。早前,議會邀請了香港房屋協會(房協)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陳欽勉先生(James)出席「香港建造新視野」活動,分享房協倡議的「創建宜居.永續共融」的長期願景,以及在紓緩本港住屋問題方面的各種嘗試。

改善民生 提供安身之所

James 說,2023年對房協而言極具意義,因為是該會自1948年成立以來的75周年鑽禧紀念,當時亦成為了香港第一個非政府的房屋機構。

房協的宗旨是為基層市民提供可負擔的安身之所,其首個發展的出租屋邨是於1952年落成、位於深水埗的「上李屋」,是全港首個公共出租屋邨試驗項目。

James 說,房協作為非牟利的獨立機構,也肩負「房屋實驗室」的角色,以「可持續」、「創新」和「宜居」為原則,一直與政府合作無間,靈活進取地推行不同類型的房屋先導計劃,例如參與市區重建、發展夾心階層住屋計劃、資助出售房屋計劃,配合市民在不同年代的住屋需求,提供不同類型、可負擔的房屋計劃。

因應社會變化 提倡跨代共融

James表示房協的最新住屋計劃是因應近年人口老化,為中產長者而發展的項目。土地有限,但人口不斷老化,房協近年以「綜合重建模式」發展居住項目,在同一項目加入照顧不同年齡人士生活需要的元素。

以筲箕灣明華大廈為例,將分三期於2035年完成重建,可提供3,900多個單位,包括出租單位、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和600多個「長者安居樂」單位。邨內將設有適合不同年齢住戶的康樂設施如健身設施、兒童遊樂區、空中花園等,讓居民共享安居生活。

James 說,這種「跨代共融」的理念亦延伸至未來其他項目。位於啟德發展區的資助出售房屋項目將設有房協轄下最大型的商場,屆時每層均會加入跨代共享的設施。

James 說:「不少長者均希望在自己的家安享晚年。為令單位做到『長者友善』,我們早前研究在不同類型單位加入無障礙設計。我們正考慮將設計概念應用在日後規劃的資助房屋項目,以適合不同生活能力的長者留在原居單位『居家安老』,省卻搬遷之苦。早前更搭建了模擬單位邀請業界參觀,交流意見。」

房協亦為轄下屋邨進行復修,去年便耗資一億港元,以延長屋邨大廈的壽命,從而做到節能減廢,提升居民的整體生活質素。James 說:「住屋需求不斷增長,為提升建屋量及效率,我們致力實踐建築施工和管理數碼化,在建造過程中採用創新技術,例如『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和『建築訊息模擬』(BIM)技術,一方面縮短施工、提高工地安全和減低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加強團隊協作,令項目管理更靈活和更有效率。位於北部都會區的洪水橋項目第一階段便是其中例子。」

BIM及MiC正正是議會一直以來推動業界採用的科技,兩者不單能提高施工的效率,同時可減少物料的虛耗,MiC更能提升工地安全水平。

James 說,房協現正規劃及興建的項目達25個,建屋量是75年來的高峰,而可持續發展將會是今後各個工作範疇的大方向。為此,該會成立了跨部門的可持續發展工作小組,有系統地統籌各部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績效指標及進度。

小組訂有三大策略方針:(一) 「建設可持續居所」:致力營造跨代共融生活環境;(二) 「低碳轉型」:制定各項減碳目標和措施,推動香港邁向2050年實現碳中和;(三) 「提升未來適應能力」:將創新理念融入發展和營運。為此,房協與數碼港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其位於北部都會區的新辦事處成立全港首個房地產科技共享工作室,鼓勵年輕科技人才運用創意和科技,開發更多房地產應用方案。

並肩同行 共建更好未來

正如議會主席何安誠所言: 「建造業是以人為本的行業。綠色的宜居環境能為全香港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值得各行各業同心追求。建造界必定會和各界合作,更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策略,例如在建築行業致力推行『建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針,透過減少浪費資源、減少廢物和循環再用物料和廢物,延長建築物和各種物料的壽命,最重要是做到減碳。」

誠然,建造業界必須不斷緊隨時代步伐,以創新理念與政府和各界合作和推行嶄新提案。透過群策群力,必定能緊貼市民在不同時代的住屋和發展需要,並肩同行,將香港建設成更宜居宜業的智慧城市。

最後更新:2024-05-31 09: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