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以新科技開創新領域 開拓市區重建新路向

以新科技開創新領域 開拓市區重建新路向

建造業為應對未來的挑戰,積極推動「建造業2.0」行業改革,而跟業界息息相關的市區更新工作,近年亦進行全面革新。議會邀請了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工程師,與業界分享如何通過創新、數碼轉型及跨界別合作,解決市區老化的挑戰,為都市更新開拓新方向。

都市更新落後於市區老化

韋志成工程師說:「過去數十年,市區更新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城市老化的步伐。」根據市建局的紀錄,被拆卸或重建樓宇的平均樓齡約為50年,而目前全港約有12,000幢50年或以上的樓宇,20年後將增加至25,000幢。他表示按上述的市區老化速度,即使市建局盡力加快重建步伐,恐仍無法追上重建需求。單以油麻地及旺角區(油旺區)為例,樓宇數目已經超過3,000幢,其中65%的樓齡超過50年。若要重建,估計舊樓收購及補償金額將超過11,000億港元,市建局難以獨力承擔。同時,樓宇的重建潛力會因年月遞增而下降,令私人參與誘因降低。

另外,香港在樓宇維修方面亦有所不足,包括有待改善的監管制度、業主欠缺相關的認識及籌組能力、業主立案法團的財務儲備不足等種種因素,皆加劇市區老化的情況。面對這艱鉅的挑戰,市建局亦如建造業界一樣,近年積極推行多項變革,在不同範疇落實嶄新方案,以新思維扭轉市區老化的局面。

研發嶄新建材延長新樓壽命

其中一項重點方案,就是採用創新建以延長樓宇的壽命,減緩市區老化的速度。作為首位出任市建局行政總監的工程師,韋志成善用自身的專業背景,參考土木工程的施工技術,為重建工程引入新思維。

他指出現時樓宇的抗風力設計,是基於50年重現期的風力(wind load return period),但若樓宇的受風期能增至60、70年等,便能延長新建樓宇的使用壽命。他表示:「所有工程界人士都知道,基礎建設工程的使用壽命普遍達120年。雖然把同等使用壽命套用於樓宇建築工程上似乎並不合適,但也許是時候革新樓宇建築設計的相關作業守則。」因此,市建局啟動一項橫跨土木工程及建築工程專業領域的研究,探討把高強度混凝土和塗層鋼筋等土木工程常用的耐用建材及技術,運用於建築工程的可能性,以及對延長樓宇使用壽命的效益。

積極開展內部數碼轉型

市建局內部一直鼓勵創新科技的應用,積極開展數碼轉型。「目前所有市建局的重建項目皆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工具,作為溝通和協作的平台。」例如上海街/亞皆老街和中環街市保育活化項目,在保育具歷史價值的建築之餘,亦加入新設備以符合現代建築標準。因此,市建局在建築設計、建造工程等整個建築生命周期,透過BIM整合建築設計、結構工程,以及機電及管道設備等資料,找出新舊結構不能相容的地方,方便團隊及早解決問題,節省時間和成本。

為促進市區更新的規劃工作,市建局開發以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URIS),透過整合市區土地用途、規劃要求、發展密度等地理資訊數據,並將有關數據顯示在地圖上,以助準確地為不同市區制定合適的更新模式,提升項目週期的營運效率。市建局亦計劃在URIS和BIM中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科技,以自動化圖則審批程序;同時要求每位加入市建局的員工,接受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培訓。

跨界別合作推動市區更新

市建局更積極與各界聯手,為市區更新謀求嶄新解決方案。韋志成工程師說:「自我2016年加入市建局以來,一直強調『成也復修,敗也復修』。」若舊樓能保持良好狀況,壽命得以延長,便能大大減緩市區老化的速度。因此,市建局致力提升業主的樓宇維修知識,以及維修技術水平,在建造業界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樓宇復修平台」,一站式為業主提供樓宇維修的資訊和技術支援。市建局亦與地政總署共同修訂市建局物業的《大廈公契》,要求業主制定維修及注資計劃。此外,市建局與民政事務總署和多個非牟利組織合作,協助舊樓業主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促進維修工程的統籌。

韋志成工程師說:「在此,我特別感謝建造業界的積極參與,為『樓宇復修平台』提供寶貴的專業意見及支援。」他預計當相關樓宇維修措施湊效,大眾愈加重視樓宇維修時,建造業界將需要培養更多裝修及維修相關的人才以應付所需。此外,為鼓勵私人市場參與重建工作,市建局啟動「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以「規劃主導」的模式為油旺區制訂以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藍圖,提出「整合街區」及「地積比率轉移」的新規劃工具,建議整合街道組成大型重建地帶、容許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率互換等,以更靈活回應公共需求及迎合市場變化。

最後,他總結道,一系列的嶄新方案及合作計劃,儘管能助提升成效,但市區更新仍然挑戰重重。未來,市建局將會加緊創新步伐,並期望工程界及建築界能繼續攜手合作,一同迎接未來市區更新的挑戰。

最後更新:2024-05-31 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