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數碼轉型「載.向未來」 建設世界級鐵路網

數碼轉型「載.向未來」 建設世界級鐵路網

近年,建造業議會積極推動業界數碼轉型,以數碼科技提升工程效率、降低成本及解決業界人手不足的問題。最近,議會邀請了港鐵公司行政總裁金澤培博士,與業界分享如何通過數碼轉型,規劃及建設香港新一代鐵路網。

以人為本營運理念

港鐵通車至今,一直秉持以人為本的營運理念,以連繫社區、建設香港為己任,為香港市民提供安全、舒適及便捷的鐵路服務,並推動香港演進成一個現代化大都會。

金博士說:「在內地有一個說法,就是『建設鐵路,就是建設城市。』」例如多年前落成的東涌綫及機場快綫,連接東涌、機場與市區之餘,車站周邊地方更提供建築用地作物業發展,推進沿綫地區城市化的進程。東涌綫啟用,令東涌由昔日的漁村變成可容納300,000人口的新市鎮,又如小蠔灣車廠物業發展項目,所釋出的土地將可興建2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港鐵公司以人為本的營運理念,更展現於精益求精、不斷優化服務水平的決心。環顧世界各地的鐵路營運者,港鐵的服務水平位於業界前列,其列車服務準時程度高達99.9%。

不過,金博士表示追求卓越的步伐並不會停下來:「我們的願景是實現100%準時度。」縱使國際鐵路業界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他說:「若這個願景有朝一日能實現,那必定是在香港達成。」

開發綜合數碼共用平台

港鐵公司要實現長遠目標,在「Go Smart Go Beyond 載.向未來」的全新發展方向帶領下,積極研發並應用智慧科技及創新方案,以科技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持續改善及提升各個營運領域的效率。其中一項重點數碼方案,就是開發綜合數碼共用平台(CDE ,Common Data Environment),以更有效地整合複雜不一的工程數據。

隨著《鐵路發展策略2014》規劃項目相繼落實,多條大型鐵路工程包括東涌綫延綫、屯門南延綫、北環綫等將陸續動工,工程規模不但龐大,其難度及複雜性,與其他大型建設項目不遑多讓。

有見及此,金博士表示:「我們正設立一個綜合數碼共用平台,以收集整個項目生命周期數據,把所有數據及資訊儲存至單一資訊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

綜合數碼共用平台能夠整合不同承辦商文件、施工圖則、設計圖等建造工程信息於單一平台上,甚至可檢視建築信息模擬(BIM)的立體模型,以及工程的改動、進度及紀錄等,方便監督及跟進。

他補充道:「我們更可以通過綜合數碼共用平台分析多方數據,預測工程的潛在問題。」例如預測及避免建築物的樑柱、鋼筋等設計不協調,節省重新設計及調整的時間,確保工程能順利竣工。

港鐵公司計劃先開發綜合數碼共用平台,期望下一步能設立一個供整個業界使用的平台,讓從業員能分享及交流不同工程的寶貴數據,以加強彼此的連繫。

全方位數碼科技應用

事實上,近年港鐵公司致力引入全方位數碼化系統,由工程規劃、成本管理、設計、裝配式設計(DfMA)及組裝合成法(MiC)應用等,以至鐵路日常營運和維修,皆採用數碼科技管理每一環節,讓乘客在完備的鐵路網絡順暢快捷地抵達目的地。

金博士說:「我們正在建立一個『數據湖』(Data Lake),以儲存及監控有關客戶服務、鐵路資產狀況、維修等方面的數據,以實現智能維修及營運,以及至為重要的智能化客戶服務。」

例如港鐵最新將MTR Mobile應用程式升級,為乘客提供實時資訊。其中,落車及轉車提示是較受歡迎的功能,因為乘客可能會因太專注看手機而忘記下車。

在維修及資產管理方面,港鐵通過一站式智能平台(all-in-one smart platform),收集實時列車及鐵路資產數據,再透過實時數據分析,協助預測可能發生的故障事件,及早進行維修。

此外,車站內一系列「碳中和」先導計劃,包括顯徑站的透明太陽能光伏板試驗計劃、人工智能(AI)監控供冷系統先導計劃,以及在車站實施列車煞車系統能源回收及轉化技術。

廣結夥伴同步前行

展望未來,港鐵公司除簡化車站設計,以便採用更多應用裝配式設計外,亦將加速數碼轉型,並與各界廣結夥伴關係。金博士相信若要打造及保持世界級鐵路網,不能單靠港鐵之力量,更需要各界協力同心。

他說:「在推動裝配式設計應用、數碼化轉型、持份者參與及『新工程合約』模式(NEC4)各方面,我們都需要與整個業界及專家,以及政府、監管機構、科技供應者等建立夥伴關係,才能取得成功。」群策群力,港鐵公司將繼續集各界的力量,合力建設世界級可持續鐵路運輸服務,讓香港穩步前行,一起「載.向未來」。

最後更新:2024-05-31 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