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建造傳奇:方艙設施建設速度創紀錄

建造傳奇:方艙設施建設速度創紀錄

「志存高遠、同心協力」,憑著信念和信任,我們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第五波新冠疫情爆發的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及香港中聯辦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僅僅32天內建造6個社區隔離設施,提供20,400張床位。整個項目的建設規模和速度皆為前所未見,團隊合作以新的建築技術加快建造流程,真正達到「提速、提量、提效」,締造了香港建造業歷史的奇蹟。

即將上任房屋局局長的何永賢女士 (Winnie)早前以建築署署長身份於「建造業議會︰香港建造新視野」活動中,重溫今年二月至三月期間團隊的難忘經歷,並與我們分享這項傳奇工程背後的成功要素。事後看來,她認為這份艱鉅的任務足以拯救生命,有助香港人對抗新冠疫情。

協同領導燃點團隊無間精神

回顧過去,Winnie指項目成功的首要關鍵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援。其中以青衣社區隔離設施為例,項目團隊僅用七天時間建成1,300個檢疫單位,共提供約 3,900個床位。Winnie說單是採購睡床便教人頭痛,但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團隊很快就找到工廠生產設施所需的所有設備和部件。

她憶述當時隨著疫情的急速蔓延,整個項目團隊要與時間競賽。供水、供電和渠務等支援對於現場施工是不可或缺的。當時中聯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以及項目承建商中國建築國際集團的領導人員都親自督導及召開多方協作會議,務求盡快解決難題。Winnie 的團隊解讀藍圖,制訂計劃,並與相關政府部門的同事聯繫,以確保工程按時交付。這種深度的溝通推動所有團隊成員彼此緊密合作,加上承建商動員高質素團隊和注入大量資源,促成六個隔離設施的首階段工程只需32天便告完成,並且迅速投入服務。

Winnie 感到團隊每位成員懷著共同心態和願景。領導者擔當起「總指揮」、「副總指揮」的角色,肩負己任,簡化工作流程,優先處理工程,凝聚團隊,使工作效率提昇和表現更佳。每當Winnie提出問題,團隊內總會有人主動回應,並貢獻所長,建議有效的解決方案。由於彼此互相信賴,團隊士氣高昂。

項目的一大挑戰是沒有先例可循。檢疫單位和輔助設施的設計既要與現行的設計規定和標準看齊,亦要兼顧施工團隊的實際需要。天衣無縫的協調至關重要。項目管理團隊需要參與及審核設計、留意建材供應及生產、以及監管施工進度。

透過今次團隊的經歷,證明讓團隊仝人都了解工作背後的使命和目標之重要性,尤其像這類大型項目,僱用建築工人於高峰期多達15,000 名(內地工廠與香港地盤各佔一半),假若團隊成員欠缺使命感,那就難讓眾人皆朝同一目標進發。

「時間就是生命。我們正在拯救生命。我們不把這個項目當作普通的建築工程,我們設法保護市民生命,幫助香港儘快克服新冠疫情。」 Winnie說。「我們認為『方艙精神』即是『這是可能的』思維。這種精神源自我們龐大的團隊,起初我們並無預設任何想法,然而這種精神不經意地湧現了。」

有志者事竟成。首階段六個社區隔離設施的興建速度相較2020年快60倍。在2022年2月至3月,每天新增床位約有600張,而在2020年則只能每天新增10張。

前沿建築技術試驗場

團隊上下一心以及廣泛地應用科技,加快了建造社區隔離設施的工作流程。儘管現時有許多建築相關的科技面世,最重要的還是用戶懂得充分發揮科技的潛力,實踐目標。某程度上,這個項目是前沿建築技術的試驗場。科技經過大型項目的實測後,創新的方法和洞見隨之而來。建造隔離營的經驗證明,建造業不用降低安全和環保標準,仍能提高質量和生產速度。

Winnie 提及隔離營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單位,盡量減少在地盤的施工時間。工人只需將這些單位接駁至工地的食水、電力和排污系統即可。

不過,選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亦為物流帶來新的挑戰。務求在短時間內交付單位,施工團隊只能依賴海路運送。每次運貨只能向工地運送大約 30-40 個單位,這表示中國建築必須需趕快打造更多躉船駁運站。

Winnie 還補充多一點,她與團隊發現工廠生產 MiC 單位的速度較工地裝嵌單位的速度為快,這就衍生對暫存點的需求。其中一個項目需要多達 10 個暫存點以存放快將組裝的 MiC 單位。有一個大型政府建築項目的地盤位於其中一個暫存點,同事答允在兩天內遷出。她說:「衷心感激那時大家給予我們無限的支持和理解。」

這時候,數碼工程監督系統便大派用場。系統實時追踪所有MiC 單位的來源、運輸和最新狀態,一目了然,讓用戶充份知悉狀況。

科技為用戶開拓嶄新的視野。Winnie 借助無人機的視角從高空檢視工地,她採用無人機檢查某個工地處理建築廢料的情況,確保恰當的程序已被妥善執行。此外,無人機可以把照明系統「飛起」,便利大量工人在夜間繼續作業,對於需要全天候工作的緊急項目,優點更為顯著。

Winnie 說:「看無人機高空拍攝的影像甚至比現場勘察還好。」「當我站在工地時,我只看到很多泥巴,但使用無人機可讓你看到任何想看的事物。」

中國建築還使用自行開發的執漏檢測工具 (Defect Monitoring Tools) 加快交付質量的流程。由於多個隔離設施的結構相似,他們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讓用戶輕鬆地在檢測清單逐項標示進度,其後安排跟進。

曾經有項目的細節出現瑕疵需要改善,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的提示,工人會清楚知道地點及解決方法,例如放回標示和修復鬆脫的手把等。修正後工人拍照展示實況,監督組接著在辦公室使用手機查看進度,省去現場檢查的精力,在三小時內已解決了超過半數的問題。

建立一個可於項目生命週期中收集、管理和分發數據和項目信息的共通數據環境近來越見流行,獲得業界高度關注。Winnie說:「我們必須持續收集並識別常見問題的數據,分析如何將其修復及改善。」

小節實踐關愛文化

社區隔離設施及工地散發的關愛文化,亦教 Winnie 深深感動。當工人付出精力和時間做實事,為香港人的福祉拼搏,他們也得到關顧。工地為他們設立幸福小站的髮廊和食堂,至今仍歷歷在目。

兒童節、復活節和齋戒月的節日氣氛,亦在社區隔離設施洋溢。為傳遞正能量和與使用者有效溝通,負責管理的保安局創造了一個卡通人物「方艙俠」。Winnie 和同事也會常常使用它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貼圖,來替對方加油打氣。

年青力量推動建造業2.0

展望未來,「建造業 2.0」絕非模糊的概念,它是我們能夠掌握的將來。

有天,Winnie與一位在中國建築擔任信息技術部組長的有型男士交談,她以為對方曾修習相關學科,但原來對方以往曾是一般建造業的前線人員。這位男士努力將興趣轉化為適用於建築工程的科技才能, Winnie 仍然覺得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充滿啟發性。

許多來自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和承建商的年青工程師表示,這次工程的經歷令他們大開眼界。 他們對組裝合成建築法印象最深刻,因為它能縮短建造時間和提高生產力。年青人只要好好裝備自己,他們在不同崗位仍能繼續服務香港社會。

秉持方艙精神

Winnie 說:「團隊成員對有份參與這項保護香港的工程,感到非常光榮」。「我為我的團隊自豪。那時大家遇到很多困難,但沒有人會說『不』,也沒人猶豫。當我打電話給他們,他們立即答應並迎難而上。」

Winnie與團隊仍在孜孜不倦,為兩個分別位於竹篙灣和啟德的社區隔離設施趕工,項目預計在本月內完成。新挑戰或許出現,但心態造就成功。毫無疑問,憑藉國家的全力支持,團隊眾志成城,加上「方艙精神」煥發的鬥志,團隊將會順利跨過新障礙,不負使命。

最後更新:2024-05-31 19: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