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加快各項建設 積極創建香港未來

加快各項建設 積極創建香港未來

特區政府近年銳意增加本港土地和房屋供應,積極推動多個基建項目,例如研究發展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和多個運輸基建項目,預計會令本港建造業的工程量按年增長至3,000億元,並朝建設「宜居城市」發展。早前,議會邀請了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議員出席「香港建造新視野」活動,以「香港未來展望」為題,就本港未來大型基建項目的推展分享意見。

土地是社會發展及建設宜居城市的基礎。社會對政府加快土地供應,應對房屋及經濟發展所需,期望甚殷。

葉太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在這方面已加快步伐,單是過去一年便已順利通過千億元的公共工程項目撥款,未來會更集中通過基建項目撥款,推動本港發展。

打破政策挑戰 加速基建發展

過往,本港在推行工程項目的進度遇到不少政策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香港的發展。葉太表示,為了精簡發展程序,特區政府最近已擬訂並提交立法會審議《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

發展局於去年年底提出修訂六條城市規劃及土地條例,以綜合草案的方式一次過、有目標地修訂六個範圍的條例,務求精簡現有造地程序、壓縮發展時間表,並加快造地以回應社會對土地房屋的殷切需求,為造地建屋大幅提速、提效。

葉太說:「若條例草案獲立法會通過,對加快土地供應將起到積極作用。待建議實施後,一般項目由『生地』變成可建屋『熟地』的時間,將由最少6年壓縮至約4年,而新發展區即以往所謂的『新市鎮』等大規模項目的規劃,更會由現時約13年大幅減至7年,大大促進項目推展的效率。」

葉太表示,政府又提出縮減城規會制圖程序,由原本接受多輪公眾意見減至一輪的公眾諮詢。至於由呈交草圖至核准的法定時限,亦由「2+9」個月縮減至「2+5」個月。

目前維港的填海工程受《保護海港條例》規限。政府向立法會提出,建議較小型、不多於0.8公頃的海港改善工程或非永久性填海工程,例如建造登岸台階、改善碼頭等,可由司長級政府官員批出豁免,不需經由立法程序。

另一項建議是訂明無須先完成分區計劃大綱圖,即可就建議的填海計劃刊憲並處理反對意見,讓填海工程提前最少9個月。

葉太表示,修例亦會讓受城市規劃或收地影響的人士得到更多保障。

北部都會區 香港前行新引擎

葉太又集中介紹北部都會區的未來規劃。北部都會區是本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主要包括元朗及北區合共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預計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後,可容納約2,500,000人口,並提供約930,000住宅單位及約650,000個工作職位。

葉太表示,為更完善北部都會區與各區尤其是市中心商業區的聯繫,政府正進行公眾諮詢,提出興建三條策略鐵路及三條主要幹道,即港深西部鐵路(以連接洪水橋和前海)、中鐵線、將軍澳線南延線,以及北都公路、沙田繞道和將軍澳---油塘隧道。當中,港深西部鐵路將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的邊境優勢,有助促進本港與大灣區融合。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重點之一是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建設新田科技城,有望成為本港創科樞紐,同時可創造約十多萬個創科就業職位。

新田科技城分為創新科技園區和新田市中心兩部分,興建約50,000個住宅單位以容納150,000人口,預計最快2031年入伙。創新科技園區面積相當於17個香港科學園,有助加強本港發展創科以配合國家發展。

葉太表示,發展北部都會區對香港具有重大策略意義。傳統上,香港因土地界線一直出現發展難題,北部都會區正好打破困局,有助香港與大灣區融合,鼓勵港人到大灣區工作甚至退休,改善港人生活質素。葉太期望公私營雙方通力合作發展北部都會區,開發本港土地潛力,加快本港發展步伐。

加強灣區協作 確保未來發展

面對如此多的基建項目,必須大量建造業人手。根據議會於2023年初發布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建造業勞動力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預計到2027年香港建造業將有逾50,000個人力空缺,其中40,000名為建造業的技術工人。

人手缺乏直接影響基建工程項目。本港不能被人力短缺阻礙復甦、窒礙經濟發展、影響民生,因此,政府最近公布建造業和運輸業的外勞輸入配額上限合共二萬人,以解決多個行業和工種存在的前線勞工短缺。

正如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所言: 「業內各界別均極需要人手,業界不能被勞動力短缺而影響未來發展。為了建造業的未來以及為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議會將繼續與大灣區的夥伴合作,開拓更多互惠互利的合作機會。」

展望未來,議會定必與業界同心同德,提升建造業生產力,配合和支持政府政策,營造更理想的居住環境,促進本港經濟及社會持續發展。

最後更新:2024-06-03 14: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