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迎向人工智能新紀元 提升本港建築成效

迎向人工智能新紀元 提升本港建築成效

人工智能 (AI)科技正以驚人速度發展,近期ChatGPT更成為全球熱話。議會一直致力鼓勵本港建造業更廣泛利用創新科技,包括推動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建築項目,從而提升建築效率及質量。早前,議會邀請了 AI 機器視覺知名學者、香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的馬毅教授,出席「香港建造新視野」研討會,分享有關人工智能的槪念以及這項科技如何協助建造業提升效率。

借人工智能 推動建造業

馬教授在研討會上深入淺出地簡述了過去80年人工智能研究的歷史,讓業界對何謂人工智能有更清晰的認識。

馬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和機械化技術的最大功能,是能夠將一些勞動性較高的工作自動化,讓員工更專注於高價值的任務,從而提升生產力。換言之,人工智能和機械技術可以減輕如建造業等傳統行業勞動人口短缺的問題,為建造業帶來莫大裨益。

馬教授說:「近年,全球各地建造業都面對勞動人口不斷減少和工人老化的問題,以內地為例,每年建造業勞動人口都在大幅萎縮,直接推高建築成本,故此,引入人工智能及自動化已是勢在必行。香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建造業。」

正確理解人工「智能」

不過,馬教授認為,建造業是涉及「創造」的行業,機械化暫時還未能取代人手。至於近日各界紛紛擔憂人工智會否取代人類,馬教授認為還是言之過早。他指出,這種憂慮最主要是由於大家對「智能」這個詞存在很多根本性的誤解。馬教授認為,過去十年間,人工智能看似發展驚人,但其實仍停留於開發機械式的感知、識別和記憶功能,而記憶並非「智慧」,當機器仍未如人類般擁有「預估」情況和「衍生」事物的能力或創造力,便談不上是真正的「高端」智慧。

馬教授又指出,根據目前情況,人工智能始終仍停留於「被動」方式,仍未發展出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亦未能有意識地從外部世界學習,故基本上機器仍是受人類主導和控制,所以不用擔心人工智能有自主意識,甚至可以統治世界。

大師級培訓班學員分享

議會主辦的大師級培訓班一向深受業內人士歡迎,早前更舉辦「人工智能與建造」大師級培訓班,幾位曾經參與的學員亦有出席並就人工智能這議題作出分享。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總建造經理— 土木工程黃憲昌博士工程師(Henry)以就任的港鐵為例,指公司正積極將智能化及數碼化等技術應用於各個服務範疇。相關策略分為三大支柱,首先是工程數碼化,積極發展建築信息模型(BIM)和綜合數碼共用平台(CDE)等科技;第二是項目管理數碼化,管控項目進度和支出;第三是工地數碼化,透過人工智能和數碼化,提升工地安全和質量監控。

工程顧問機構 — 阿特金斯顧問有限公司亞洲數碼策略經理廖緒鈺先生(SY)指人工智能應用於建築界,可透過將工序自動化,有助按項目的實際需求調控出產,並且更準確預估工程表現和營運成本。另一方面,運用人工智能有助減少人手出錯之餘,又能處理大量數據。

政府發展局高級土地測量師(空間數據)喬佩華女士(Joanne)則分享特區政府為將香港發展為智能城市而設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ommon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CSDI))。這平台旨在促進政府機構以及不同企業/專業人士、學者及本港社區有效交換優質和最新的空間信息和服務,讓用家查閱、分享和使用來自不同政府決策局/部門和公共組織的空間數據。

Joanne說:「CIC在向建造業推廣人工智能方面的速度快而且非常領先,我們在課堂中分組項目過程中,利用大量3D環境數據製作人工智能設計項目,特別是設計優化(design optimization),將人工智能槪念應用於工程項目。」

推動業界 迎智能新世代

事實上,人工智能有助建造業加強分析數據、監察工地安全和即時發現任何異常工作模式,對提升建造業效率的確有莫大幫助。

今後,議會會繼續透過不同工作,積極向業界推廣善用人工智能,鼓勵建造業更廣泛應用創新科技。同時,議會亦會就人工智能和建造業數碼化等創新科技的應用,積極與大灣區合作夥伴聯繫,透過彼此借鏡學習,共同提升建造業水平。

正如議會主席何安誠(Thomas)所言: 「人工智能有助建造業預估成本、優化設計和規劃項目。善用人工智能已是各行各業的大趨勢,建造業亦不例外。我們將會鼓勵建築界更廣泛採用這些科技,而議會亦會致力培訓建造業從業員,協助他們好好裝備自己,迎向這個人工智能的新時代,並為推動香港的智慧城市發展出一分力。」

最後更新:2024-06-03 14: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