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世界第一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突破預製潛能

世界第一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突破預製潛能

中國建造業數碼化發展一日千里,深中通道的海底沉管隧道早前順利合龍,背後成功之道實有賴團隊將創新思維配合預製技術。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工程師親身前往深中通道考察,了解當中的智能台車、智能澆置裝備及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如何為這項「世紀工程」達至安全高效。

智能台車及智能澆置

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是「島、隧、橋水下互通」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預計在2024年通車,將令深圳往寸中山的車程由原本的兩小時大減至半小時。海底隧道由深圳通往西人工島,總長度6,845米,其中的沉管段由32個管節及1個最終接頭組成,長度為5,035米,更是世界上首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海底隧道。

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有多年建造沉管隧道的經驗,此前亦有份建造港珠澳島隧工程。這次迎來更大型的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技術中心總經理陳偉彬表示:「每一個沉管隧道的工程中,都在推動組件進步和效益,來到深中通道,我們已經達到40天生產一個管節。」他又稱,當中有賴工程團隊經過不斷實踐及鑽研後,創出智能台車技術。

每輛智能台車承載力達到800噸,當預製鋼殼到達工廠卸駁區,200組台車會同時運行將它送到生產線的澆置區,並透過智能澆置系統澆置混凝土。系統利用大數據,能夠在數秒內準確地自動定位,並且控制澆置混凝土的速度,效率較傳統澆置機高,更能減少浪費混凝土。每節鋼殼混凝土沉管重量達到8萬噸,完成預製後會由承載力達16萬噸的智能台車,運送到工廠的淺塢區,準備出運安裝。沉管預製全程在工廠施工,陳偉彬總經理表示透過仔細分工,團隊工多藝熟,大大提升效率及及品質,更毋須日曬雨淋,工作環境安全舒適。

「一航津平2」頂尖整平技術

深中通道蔚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多個不同團隊埋首苦幹多年,除了四航局貢獻預製技術及不同創新工藝,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一航局)亦從多方面協助建設,當中包括使用自家研發、有「海底3D打印機」之稱的「一航津平2」,為海底隧道基礎施工獻一分力。「一航津平2」是自升式碎石鋪設整平船,船長98.7米,寬66.3米,面積接近一個國際標準足球場。「一航津平2」能夠做到定位、拋桩抬升、石料輸送、拋石整平還有質量檢測,施工全程達至一體化管理,而且抗風浪能力高,整平速度快兼精度高,三至四天就能為一個標準管節的完成整平。

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發揮功效

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工程師視察時,亦多次讚賞深中通道的數碼化技術,特別是當中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統(Smart Site Safety System,簡稱4S),例如四航局為沉管預製工廠設有智能監控大廳,關鍵工序在螢幕上一覽無遺,有效管理及確保安全。而一航局亦用上智能頭盔,設有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及前置鏡頭,實時監測團隊施工時的位置、安全及健康情況。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於2023年6月正式合龍,而西人工島早在2017年9月完成主體結構,伶仃洋大橋亦已於2023年4月合龍,意味這項超級工程幾近完成,明年通車後將可拉近大灣區距離,促進各方面發展,做到便民利民。

最後更新:2024-06-04 1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