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全港首個組裝合成公屋項目 「東涌99」開啟MiC新篇章

全港首個組裝合成公屋項目 「東涌99」開啟MiC新篇章

建造業界一直致力提升效率,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必佔一席位,本港已試行多個先導計劃,奠下穩健的根基,有望紓緩日益殷切的房屋需求。房委會轄下的「東涌99」公營房屋項目共有五座,提供4800個單位,預計2025年完工,其中一座將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建造,為全港首個以預製組件興建而成的公營房屋。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早前亦到場視察,與業界交流,希望藉此經驗,進一步推動組裝合成建築法在港的發展。

房屋署總結構工程師(發展及建築)王偉洪先生在活動上介紹「東涌99」時指出:「項目的第五座以L型設計,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共有十二層並涵蓋四種戶型,當中,由面積最小至最大的戶型,需兩件至四件預製組件組成。」考慮到項目的施工進度,是次項目以選取其中一幢來測試組裝合成建築法的生產、安裝及成效。

結合經驗及新技術

是次項目總結及改善了以往組裝合成的經驗及技術,務求提升住宅單位的質素。王偉洪先生形容,安裝立體預製組件猶如「硬碰硬」,組件之間的接駁位容易形成縫隙,有滲水的風險。因此,「東涌99」的做法是用現場澆灌混凝土將組件接駁,消除縫隙的滲漏及長期維修風險。

此外,團隊亦希望將兩個組件的獨立牆壁結合,以減薄整體牆身厚度,於是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合作,研發連接技術建成複合牆(composite wall),厚度與一般現場澆灌混凝土牆相若,可增加室內可用的空間及樓宇設計的靈活性。同時,也可將安裝及連接組件的工序分開進行,令流程得以簡化,亦減少紮鐵的需要,減省現場施工的工作量。

運輸為主要挑戰 可從政策層面解決

將大而重的立體預製模組運送到工地安裝,是建造「東涌99」組裝合成大樓的主要挑戰之一,現時本港的道路貨物運輸限制為闊2.5米、高4.6米,王偉洪先生說:「在這限制下,運送前需要將組件切割成多個部件,無可避免造成更多接駁位,令安裝的工序更繁複。」透過與業界、運輸署、建追業議會商討後,只要申請許可證,現時大部分組件可達3米闊,可配合不同設計,更大彈性,同時配合臨時改道措施,以克服本港道路狹窄的限制,才可順利進行安裝。

業界合力繼續推動高效建築

建造業議會作為積極推動組裝合成法發展的機構,主席何安誠工程師亦有到工地視察,他稱讚團隊在項目上帶來了重大突破。他亦關注到項目的施工速度,既然有了組裝合成1.0的經驗,現時能否進一步加快,將現時6個工作天內興建一層標準樓層減少至4天?房署指出希望越快越好,所以一直與承建商保持溝通,強調一定不可以比原定的6天慢,並相信有加快的空間,會在保障工友安全及項目質素的前提下繼續進步,如有實際的數據及經驗會盡快與業界分享。

政府目標未來五年興建約十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因此必須配合高效建築。房屋署副署長梁健文先生(發展及建築)亦表示:「不只是組裝合成組件的建造廠房需要優化,物流運輸、工地技術、本地工友轉型,也需要互相配合,透過改善整個產業鏈,才可以持續提升建造效率。」

展望將來,房屋署希望繼續改善工地施工流程,以三大原則為目標,即場外預製、跨工種組合的模塊化以及即裝即用。長遠目標是做到「即裝即用」,若可確切實現,做到簡單易用,有望提升建築生產力以滿足香港的房屋需求。

最後更新:2024-06-04 18: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