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肩負傳統技術傳承 工藝中心培訓新力軍

肩負傳統技術傳承 工藝中心培訓新力軍

創新科技加速發展,建造業逐步走向「工業4.0」時代,但傳統建造工藝並沒有因而遭時代巨輪淘汰,不少人希望透過學習傳統技術而入行。建造業議會(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與議會成員盧李愛蓮女士等一行成員早前到訪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旗下的錦上路會員工藝交流中心(中心),參觀不同工藝培訓場地,了解學員上課情況。

傳統技術一向不乏問津者,以細木工為例,坊間有機構開辦相關課程,吸引不少人士報讀,希望學習魯班鎖、榫卯等傳統技術基本功。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提到,有不少人希望報讀「普通工人轉中工」(白紙升中工)課程,考取中工資格,並認為市場對細木工仍有一定需求,期望可以開辦相關課程。中心目前提供不少課程,包括砌磚、批盪、電氣佈線、水喉和髹漆等,未來希望可以開辦更多類型課程。

女性學員增加 行業新血來源

政府近期擴大人才清單至51項專業,涵蓋建造業等,以紓緩人力短缺,但建造業面臨黃金10年、15年,急需大量新力軍填補勞動力缺口。中心去年培訓約1,800名工匠,為建造業出一分力;該會能夠深入同鄉會脈絡,為拉攏新血入行的秘訣之一。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培訓釋放不少女性投入勞工市場。他引用髹漆學員的親身經歷,有數名女性完成培訓課程後,本來家裏要聘請師傅髹漆,但她們改變主意,最後決定親身上陣,變相節省人力資源。長遠來說,這也是幫助就業市場的好事。中心主管賴東濤認為,其實有不少女士報讀建造業相關課程。從中心工場可見,無論是鋪瓦、髹漆還是電氣佈線課程,都不乏女學員身影。

學做智慧型工匠 不能只靠力氣

學習傳統技術要一步一步來,打好基本功,如先學鋪紙皮石,才能再學鋪「瓦仔」(瓷磚)。傳統工藝和科技並不是兩條平行線,要留住傳統工藝不易,需要靠師傅悉心教導,才能一代傳一代,同時也要活用科技,才能推動建造業發展。何安誠工程師以水喉為例,指要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起圖,在工廠完成工序,搬去現場裝嵌就可以,與以前不同,但都需要過渡期,由現在開始做起。

何安誠工程師勉勵在場學員,指訓練中心會一步一步帶領他們去做智慧型工匠,但他們這些新力軍不能像以前一樣只靠力氣,要用腦,例如平水不一定要弄污雙手去彈線,而是已經用BIM技術去做。他寄語學員要在安全方面有承擔,除了學習,最重要去了解如何對危險說不,謹記「生命無Take Two」,推己及人,顧全自己和夥伴。

議會早前發表最新人力預測,預計各類工程人員缺口會由今年的5%至15%,擴大至2027年的15%至20%。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亦提到報讀課程人數甚多,目前整體輪候入讀人數超過3千人。

建造業缺人荒 合作搶人才

何安誠工程師指出,過去一年建造業訓練了約1萬名工匠,當中議會只做到5,000人,其餘歸功於業界攜手努力。他呼籲業界繼續要搶人才,「建造業一定無得停」,推動加強各方協調合作,培訓更多人才。身兼香港建造學院(HKIC)管理委員會主席的盧李愛蓮女士亦建議,可以加強學院與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的溝通與合作,協調招收學員入讀,以紓緩人龍之患。

事實上,議會在發展局支持下,去年總動員業界精英,啟動大型推廣計劃 ──「看『建』未來 『築』及生活」,向大眾介紹建造業的專業、貢獻和前景,以吸引年輕人入行。

最後更新:2024-06-04 10: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