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東正蛻變成本港核心商業區,迎來發展新一頁。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早前造訪位於巧明街的商業發展項目「KTIL240」,此地標建築於九巴車廠原址興建,項目投放大量資源於建築信息模擬(BIM),設計階段已諮詢建築及物業管理團隊意見,各方通力合作, 以數碼化和智能設計促進效率,克服建築難關,從而達致可持續發展。
KTIL240為新鴻基地產旗下項目,總樓面面積(GFA)達115萬平方呎,項目包括兩座辦公大樓和商場,觀塘車水馬龍,發展項目更須精準數碼化管理,BIM輔助尤其重要。新鴻基地產工程管理部高級策劃經理麥啟華透露項目有逾40名BIM工程師坐鎮,從設計階段已積極與各階段團隊協調,未雨籌謀。他續表示公司早年已開始運用BIM,然而當年電腦科技未成熟,BIM僅應用於建築階段,只負責碰撞測試;今非昔比,此項目早於設計階段已應用BIM,數碼化貫通建築物生命周期,從源頭起已考慮營運及維修需要,「物業管理團隊由設計模型時已開始給予意見,設計團隊遂可因應其需要改善設計,及早調整,假如後期才協調或許已難以再作改動。」
大眾對建造業時有體力勞動、從業老化的刻板印象;惟此項目大幅採用數碼化,團隊年輕,以新科技扭轉形象,提升效率,麥啟華表示:「現場同事一路先在虛擬世界建立數碼模型和數碼分身,及後才動工,從而減少實際施工時的錯誤。」他續指數碼分身除有助工程人員預視工作環境,更有利物業管理,例如配合物聯網及人工智能提升管理質素。
項目工程複雜,團隊不諱言如非BIM協助,難以順利完成部分工序和結構。以商場特色旋轉樓梯為例,建築呈不規則結構,建築過程又有不少淨空高度挑戰,團隊靠BIM設計3D幾何模型,繼而以組裝合成(MiC)方式由廠房生產組件,以減少現場工序。施工期間,團隊一直以雷射掃描監察,並以3D圖紙配合擴增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確保工程符合設計。
項目位處鬧市,工地空間有限,項目多處應用裝配式設計(DfMA),以場外生產減少現場人手和資源浪費,增加建造效率。傳統工程中,空調機房配件多於現場安裝,KTIL240則以DfMA方式於場外組裝,配件悉數置於櫃中,擺放有序整齊,增加機房空間。惟機房一體化後體積變大,添加運輸難度,團隊遂採用「n-3」吊運方法,及早於樓面預留空間吊運模組,一方面方便安裝,另一方面又可利用樓面孔洞預先運入其他機電組件,加快工程進度。
KTIL240建築過程應用大量先進科技,高效且兼顧環保,大樓用電量及室內用水量比一般項目減少16%及40%,連同空中花園等設施,項目更有超過兩萬平方呎的綠化空間。此外,KTIL240與社區環環緊扣,除建設大樓,團隊亦積極透過此項目改善觀塘區內交通佈局,一方面與運輸署及區議會擴闊巧明街兩線行車線至三線,又計劃建設新行人天橋連接港鐵站,以人性化思維改善區內交通。何安誠工程師讚揚此項目正正展現如何透過建築促進市民宜居感和幸福感,「綜觀各個工地,此項目為非常出色,實現了建造業議會提倡已久的建築安全設計、可建性設計和可持續設計。」
最後更新:2024-06-04 1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