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發揮共同協作精神 靈活運用建築技術

發揮共同協作精神 靈活運用建築技術

建造業由設計階段、興建模式,以至物業管理,都要與時並進,將創新科技效益發至最大。由建築署牽頭的將軍澳入境事務處總部工程就是一個好典範,項目採取「設計與建造」模式,由設計至工地設備都關顧工友。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議會成員兼屋宇署署長余寶美女士及建築署署長謝昌和先生到工地參觀,檢視團隊如何善用嶄新技術進一步提升生產力及安全。

善用預製桁架打通南北兩翼 

工程佔地約17,200平方米,其中一個特色是南北翼兩座大樓在8樓及14樓都有寬闊樓面貫穿,項目團隊巧妙使用預製桁架(RMD Truss Box)來興建這部分的永久結構,不用「搭架」興建樓面,相類技術以往只應用在天橋,今次首次應用在大樓工程,大大減少高空進行的複雜工序,不但提升安全水平,更可加快上層工作,下層繼續進行安裝幕牆等工序。大樓一共用了19條預製桁架,各27米長,每個模組可以按實際需要配搭不同長度桁架,提升靈活性,讓工匠安全地搭建樓面。桁架亦可重用在其他合適的項目,在環保及可持續發展上出一分力。

建築設計安全 減少高空工作

將軍澳入境事務處總部第一座及第二座亦會由一條34米長、240噸重的連接橋連接。為減少高空工作產生的潛在風險,項目團隊選擇讓工匠在地下完成裝嵌整座橋,再運用Stand-Jacking method托起,減少依賴流動式起重機(Mobile Crane)運送重物及相關高空工序,倍感安心。

無棚安裝升降機 再顯Mi無限可能

議會很高興又有工程項目採用無棚架安裝升降機技術,搭建臨時工作平台來安裝電梯軌道和井道其他設備,地下設置無腳手架(False Car),不用再像之前等待混凝土凝固,節省人力達一成,更可縮短工程三至四個星期。 整個工地有超過20部電梯,所以團隊決定於電梯井加裝臨時門及中央系統,實時監察臨時門的開關情況,確保安全。而大樓有25%的工序採用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以升降機大堂為例,冷氣、水喉及電氣都透過在工廠預先製定組件再運至工地,加快工序。值得留意是運送組件的架都配有滑輪,避免工匠搬運重物引致勞損或危險。主席何安誠工程師稱讚團隊極具心思,完全將裝配式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和建築設計安全(Design for Safety)融合,提速提效之外亦關顧工友安全。

JAIBOT機械人將BIM帶至工地

要科技落地,單靠一人之力絕不能成事,一定要業主、顧問、承建商、分判商多方持份者通力合作才做到。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讚嘆建築署領導與各承建商協作能力強。業主支持工程中採用Hilti 的JAIBOT鑽孔機械人,它將各部門不同的工程需要轉化成數碼指令,透過BIM讓工地的鑽孔機械人工作。鑽度由最低2.54米至最長的5米都能輕鬆完成,機械人頂部亦設有防塵罩及吸塵機,可吸走99.95%由鑽孔產生的塵埃,不但環保,減少高空鑽孔工作亦大大提升安全。JAIBOT頂部裝有3D鏡頭,能感應機械臂及天花之間的距離並自動調節,每天最多可以完成110個洞,比傳統工序快兩倍完成!風火水電各種不同行業都有鑽孔,工地如何準確地鑽?JAIBOT機械人鑽孔後會打一個標記,方便其他工匠分辨及進行不同的安裝工序。

獲獎創新物料 落地應用

作為一單成功全面應用創新科技的建築工程,物料亦不可或缺。承建商協興建築與科研公司合作生產高性能輕質多孔混凝土的創新膠囊技術,在2017年贏得建造業議會創新獎可持續建築組第二名。因為它是閉合孔的多孔結構,微細氣孔均勻分布,故輕身,又耐火、隔聲和隔熱。這個項目的地庫樓梯或洗手間都採用此特別的混凝土,將來其他工程都可以此作參考,讓科研落地。

防疫防中暑 惠及工友

炎炎夏日30多度高溫在工地工作絕非易事,稍有不慎就有機會中暑,項目團隊在工地實施不同消暑措施如派雪糕、生果及冰粒包,讓前線工匠即時降溫休息再開工,效果事半功倍。同時在疫情下,工地更特別添置5G遙距控制噴霧消毒機械人,機械人上設有360度鏡頭及雷達,同事只需安坐辦公室控制便可。

一個項目的成功,關顧工匠身心健康與安全是基本,科技應用亦不可或缺。建築署署長謝昌和先生提到此工地應用了機械化、物聯網、影像化管理等提升工地安全及效率,希望年輕同事不要墨守成規,「想到」就要「做到」,要有勇於創新的思維才能配合建造業2.0及工業4.0。議會定會與業界通力合作,為香港未來創新篇,進一步提升建造業的專業質素。

最後更新:2024-06-04 1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