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數碼分身融入物管 可持續建築新篇章

數碼分身融入物管 可持續建築新篇章

建造業議會一直積極推動業界支持香港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位於中環核心商業地段的地標項目 The Henderson 將可持續發展融入設計及建造,運用數碼分身(Digital Twin)結合物業管理,是建造業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示範。早前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帶同註冊專門行業承造商制度青年領袖到訪The Henderson工地,瞭解先進科技和智能管理如何顧及用家的生活需求,在環保、宜居、物管各方面的突破。
 

從設計開始全面應用建築信息模擬

The Henderson工地與毗鄰的港鐵荃灣線和港島線相距僅約3米,所有地下發掘、打樁、岩土等工程均需步步為營,建築過程極具挑戰性。項目由設計至施工全程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設計團隊、顧問、總承建商和專門行業承造商在策劃過程中不斷深化 BIM 模型,及早預視建造過程和風險,例如以三維模型定期掃瞄,識別地庫的入水位和岩土結構,令地庫即使深達五層亦能杜絕漏水和路陷隱患。項目的地基工程已順利竣工,工程期間未有影響鄰近的交通和商業活動。

建造團隊衷誠合作迎難而上

協興建築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蘇國亮先生形容The Henderson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項目。The Henderson 只以六根支柱支撐,其中四根需要深入地基轉換層,荷重極大,而團隊運用BIM 準確透視地面柱和地底樁的位置偏差,就可以精準計算轉換層和地基的結構及承重。另外由於工地空間有限,但需安裝大量七至九米懸臂式鋼結構,為工程團隊帶來重大考驗。團隊以BIM 協助規劃鋼結構的施工和組裝程序,清晰標示裝嵌位置,協調吊運和焊接工序,並為分判商擬訂詳細工程圖則時提供可靠依據。

The Henderson 外牆由 4,080 塊玻璃組件構成,超過 1000 種不同曲面。巨型四層中空夾膠立體曲面玻璃的生產、檢驗、組裝都接受嚴密監控,每一件製件須經過立體掃瞄,確保成品與組裝位置均與設計一致。組件同時加入 RFID 技術,除了追蹤玻璃組件的裝配位置,更可即時獲得幕牆玻璃的安裝情況及三維數據資料,有利日後維修保養人員掌握組件的狀況。

全賴整個建造團隊衷誠合作,以有效的風險管理預視潛在問題及解決方案,遇到問題即時解決,迎難而上,才成功克服挑戰。

「數碼分身」結合物業管理 提升幸福感

The Henderson的工程除了彰顯優越的設計和建築科技,專案展示的可持續發展亦涵蓋三個部分,包括如何讓建築物減排、如何改變人的行為改善碳排放和能源使用,以及業界如何配合減低建造過程的隱含碳(embodied carbon)。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地產策劃(二)部高級副總經理吳樹強先生強調專案利用「數碼分身」(Digital Twin)結合物業管理元素,設計時已包含裝配大量感測器,除了施工過程中能嚴密監控工程進度和質素,透過開發全新綜合控制平臺,收集和整合的運作資料,便利日後物業管理,締造舒適的工作環境。他們更進一步伸延此「數碼分身」(Digital Twin)技術用於辦公室租戶,The Henderson 為香港業界首個專案推出「業主–租戶–員工的ESG合作夥伴計畫」(Tri-party ESG Partnership Programme),不但有利租戶準備其本身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其員工亦可以直接受惠。.

此外專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顧及用家的幸福感。例如利用頂樓的太陽能板生產環保能源,驅動此項目設計專利的「太陽能幕牆降溫裝置」(Solar Responsive Ventilator), 以舒緩太陽的「西斜」熱力;感應即時實地天氣狀況,以手機應用程式為室內的用家提出節能建議;設立獨立出風和回風系統,減少疾病傳染;在洗手間和走廊之類的乾濕空間之間設置感測器,一旦偵察滲漏情況能即時識別事故位置,通知物業管理及時處理。「數碼分身」亦協助訂定健康生活和環保指標,無論個人生活習慣或企業的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均能借助「數碼分身」獲取參考資料。.

The Henderson 項目展示 BIM 在現代建築發展的貢獻,成為本港第一個榮獲 buildingSMART International 國際殊榮的建築項目。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對The Henderson專案集合安全、生產力、可持續發展、宜居及幸福設計於一身以及將物業管理元素融入數位分身內,正正與議會期望在業界大力推行的方向不謀而合,是讓業界參考的一個良好典範。.

最後更新:2024-06-04 10: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