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組裝合成走入港大 智能系統事半功倍

組裝合成走入港大 智能系統事半功倍

科技解決難題,也創造機遇。組裝合成(MiC)建築法的應用,助香港大學黃竹坑學生宿舍工程加快逾一年,港大建築學院團隊更在工程前期運用區塊鏈技術,首創新系統實時監測質素及進度。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早前視察工地的模組吊運及組裝過程,從中了解工程團隊如何迎難而上,藉創新科技確保安全,同時達至事半功倍。
 

完善規劃 工程加快逾一年

港大黃竹坑學生宿舍位處斜坡之上,平整工程非常複雜,但有危自有機,團隊藉組裝合成建築法,將現場工序轉移到工廠生產及裝嵌組件。工地將建成兩座17層高的宿舍,提供1,224個宿位,近千個模組完成後,從廣東省經水陸兩路分批運抵香港,在黃竹坑工地開始組裝。

MiC樓層每層有28個單元,6至8人合力僅花約10分鐘,便能完成吊運及組裝一個模組。團隊若使用兩組天秤,一天可組裝一層,加上防水、防火等工序,約3天便可完成一層。現場已建造風力牆,亦能減低被大風等環境因素影響安裝進度的機會。模組完成度高,不但在工廠預先完成防水工序及測試,更已預設冷氣機、書桌、衣櫃、床架、床褥等家具及基本裝修。港大物業處處長譚景良工程師預計,組裝合成建築法有助節省逾一年施工期。

區塊鏈技術研發監測系統

完善規劃是團隊賴以成功的要訣,早在工程前期,港大建築學院團隊研發電子化質量檢測2.0(e-inspection 2.0)系統及流動應用平台易檢達(e-inStar),任何時地以電話或平板電腦,皆能監察在内地生產組件和運輸到港的流程。電子化質量檢測2.0系統運用區塊鏈(Blockchain)、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等技術,實時監察每個工序。團隊會透過電子化質量檢測2.0系統擷取數據,方便分析及識別生產模組時的問題,從而改進及提高效率。

為配合組裝合成建築法,工地設有兩個入口。團隊透過系統的BIM及GIS,能夠仔細計劃物流,當快將完成組裝一個模組,下一個模組隨之送到。團隊便可再將模組吊到MiC樓層,對準Candle-Loc連接系統的應力扣件完成安裝。工廠已仔細檢查模組尺寸,質量控制亦令安裝流程變得暢順。
 

無棚安裝 安全措施多管齊下

組裝合成建築法配以嶄新系統,為工程提效、提量、提質,更達至可持續發展及確保安全。譚景良工程師表示,工地毗鄰的國際學校最初曾憂慮會受噪音或塵埃影響,但工程展開兩年多以來未接獲相關意見。而工廠工序取代大部分現場施工,亦減低使用棚架的機會,保障工人安全。

工程團隊為求進一步加強安全措施,前期已從設計著手。港大物業處副處長朱耀樑博士表示,當在工地安裝模組時,高空工作難以避免,因此在工廠生產組件時已預留螺絲位置,以便在工地安裝防墮圍欄,工人的安全帶更已連接金屬配件,能夠緊扣安裝在天秤的安全設備,提供雙重保護。

工程預計在明年6月落成,可趕及下學年讓莘莘學子入住,但團隊仍在不斷求進,研發電子化質量檢測2.0系統的其他可能性。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除了認同工程的提速成效,更期望團隊繼續與業界攜手,實踐建築設計安全(Design for Safety)。

最後更新:2024-06-04 09: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