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何文田二期項目 前瞻謀劃安全良策

何文田二期項目 前瞻謀劃安全良策

由華懋及港鐵合作發展「何文田第二期住宅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較早前建造業議會(議會) 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及執行總監鄭定寕工程師,會同發展局副秘書長黃恩諾先生、屋宇署助理署長歐陽海鵬先生及勞工處助理處長陳家禮先生,實地視察此項目工地,了解專業建築團隊如何透過以人為本的規劃及活用科技,優化處理孔洞、高空工作及其他工序,全面確保工地以至物管安全。

常言「防範於未然」,金門建築董事陳津透露,是次何文田二期工程亦本著同一理念,參考發展局就公共工程規劃倡議的3個重點:簡單化、標準化及單一綜合元件,在前期規劃時加入多項創新及科技元素,提升工程品質及安全水平。

冷氣露台確保維修安全 勢成住宅新趨勢

工程其中一項創新嘗試,是為每個單位設計獨立冷氣露台。冷氣維修為常見的小型工程,惟近年工友使用竹棚及吊船容易發生意外。金門建造經理毛煜麟表示,規劃團隊發揮了「Digest into small」的精神,設計冷氣露台讓維修人員直接從窗戶到大廈外牆施工,設計並於大廈入則時一併申請,安全高效又省時。

建築數碼化有助工程事半功倍,團隊花上不少心思,以建築訊息模擬(BIM)為每戶單位製作模擬圖,形象化現場環境,從而規劃施工空間是否充足、將機件運送至露台的程序,以及適合擺放散熱器的位置等。毛煜麟又指,希望將來小業主在安裝、清洗及維修冷氣,甚至十年後大廈維修時,亦不需再使用竹棚或吊船,長遠減低高空工作的風險。

發展局黃恩諾先生認為,過往很多人誤以為安全與生產力不可兼得,但「何文田二期」正展示創新方案可一次過滿足多項要求,成績令人鼓舞。

研發周邊程式 BIM之威力無限放大

雖然今時今日以BIM去規劃及管理大型工地已非新鮮事,但各個工地都有不同需要,如何在此之上發揮創意研發輔助程式,將BIM的功效發揮到極致,才是顯出功架的時候。針對工地孔洞安全,團隊除了跟從相關指示,於小洞蓋設鐵板;中洞加設金屬圍欄及踢腳板;大孔以出入許可證限制等,還引入BIM系統,在規劃初期將工地內過千個臨時及永久孔洞的資料加入模擬圖中,以便日後監察,確保每個工序的安全。

鑑於過往的孔洞意外中,出意外者多為非從事孔洞相關工程的工友,金門建築團隊研發了名為「G Lock」的智能鎖,利用藍牙技術管制可使用孔洞的工友,從而減低風險。G Lock的鎖件將連接鐵板活門,先將孔洞收細,工程人員需預先在智能電話系統上取得使用許可,到現場按下應用程式的開關掣,才能打開活門上的智能鎖。智能鎖同時會連接到BIM的監測系統,管理人員可藉此監察孔洞是否被正常開關及使用,若遇到特珠情況可即時處理。

Go Pro記錄工程進度 方便省時

科技應用廣泛,但前線工程人員亦需時適應。有見及此,團隊同時研發了API System,已完成的BIM圖則可透過程式繪出更簡單易明的2D圖則,協助前線工友掌握工程狀況。相比以專人將BIM圖則重繪成2D版本,需時最少兩週;但API System則可在兩小時完成,而且可減少手民之誤,提高準繩度。

大廈內部裝潢工序繁複,為監察進度,由BIM衍生、結合AI智能的記錄及監察工具正大派用場。團隊先在各個需要監察的單位及位置張貼QR Code,監察人員隨後戴上裝有Go Pro鏡頭的安全帽巡查,智能系統便可按鏡頭拍攝到的實景分析比對,從而辨悉工程是否合乎規劃,並總結工程進度。系統在採集數據後更會自動將圖像化成文字及圖表報告,以便不同職級的工程人員了解進度。

引進新物料 完善孔洞管理系統

近年部分孔洞意外源於洞口使用密封式蓋板,工人未能察看洞內情況掉以輕心,釀成意外。因此是次工程引進了一款以合成石製成的透視式洞蓋,洞蓋上開了一排排的小孔,讓可望清洞內情況,時刻保持警覺。此物料能做到無鏽蝕、可承受空氣和液體多種腐蝕,而且載荷力強,可抵壓5kPa,但物料卻既輕且薄,一件1米乘1米的板件大約只有10kg重量。

如以特製的釘及蓋帽把一塊較洞口大的透視式蓋板固定在混凝土件上,便毋須再在洞中作任何額外支撐,更能乘托消防車的重量。未來金門將夥拍議會繼續開發相關物料,務求令其可達至防火隔火標準,升級成為一種同時適用於臨時及永久用途的建築物料。

是次實地視察何文田二期工地,何安誠主席喜見建築團隊及業主同心協力,以人文關懷結合獎賞制度,嘉許傑出工程人員,安全水平和工作效益相輔相乘其中一位工程人員的分享為更使他印象深刻:「發生意外時,不只生產力受影響,還有金錢、時間,生命成本更是無辦法以金錢補償,所以在工地內安全永遠排第一!」

最後更新:2024-06-04 09: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