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私樓項目新嘗試 組裝合成築建宜居城市

私樓項目新嘗試 組裝合成築建宜居城市

香港地少人多,要在繁華鬧市興建安樂窩絕非易事。環保、安全與效率兼備的「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因而成為發展宜居城市的熱門選擇。近年陸續有私人住宅項目採用MiC,「東京街及福榮街住宅發展項目」正是先驅。

MiC過去多用於工務工程,藉重複性高的工序提速、提量、提效。這個位於九龍西市中心的重建項目跳出框框,將成為本港首個由私人發展商採用混凝土MiC的私人住宅項目。發展商著重安全,連工人將來維修冷氣的需要亦照顧周到,同時融入光井等概念,改變業界對MiC的既有概念。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及執行總監鄭定寕工程師,上周便與發展局代表及議會成員前往模擬單位視察工程團隊成果。

MiC私樓首設露台 新技術助提速兩個月

這個項目由華懋集團及市區重建局合作發展、金門建築承建,工程於去年首季展開,預計於2024年竣工。工地面積約1,070平方米,包括6層高的平台及22層高的住宅樓層,住宅樓層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每層劃分為九個一房至三房單位,並設有露台、玻璃幕牆及冷氣機平台,亦將是香港首幢配置露台的MiC私人住宅。團隊只需4天便可組裝一層單位,即總共只要88天,已足以完成組裝22層住宅單位,工程進度大大加快兩個月,亦減低對鄰近居民的嘈音滋擾。前期在工廠大量生產及裝嵌組件,亦有效減少建築廢料及確保質素。

非主力牆靈活度 光井概念加強空氣對流

團隊的創新意念同時MiC帶來突破,令項目宜居程度甚至更勝部分私人住宅,例如客廳其中一面牆屬非主力牆,可隨時改變間隔,增添室內設計靈活度。項目團隊在設計時亦融入光井概念,除了增強天然採光,更藉露台及室內對流窗,促進單位內新鮮空氣的流通。

「組裝合成」建築法的一大優勢,是在工廠生產組件時有效控制品質。團隊因應是次項目包含玻璃幕牆,組裝測試時在工廠預先為「盒仔」(模組)試水,真正生產及裝嵌後再次試水。當模組運送到工地,工人裝上層間牆(Spandrel),會再次封邊及進行試水,形成三重保障。

以安全為設計方針 無需搭棚維修冷氣

議會近年亦大力推動建築資訊模擬(BIM),利用嶄新科技協助項目管理、跨界別合作等工作。今次項目的工程人員在設計前期,便用上BIM 360研究模組的組件分配。模擬單位由不同組件合製而成,但議會主席何安誠仔細視察,亦稱連接位置完美無縫。

另一獲得讚賞的,是為安全而設計的冷氣平台。冷氣平台設於露台側,但從客廳望向戶外,景觀未有受阻。建築師吳卓文解構設計時,表示以工人安全為首要考慮,既思考若要維修外牆時,如何能夠配合吊船運作,亦希望遇上冷氣維修工程時,能夠讓工人安全維修,減少將來需要搭棚的機會,大大提升安全。

構建綠色平台 可持續發展連結社區

除了興建住宅單位,團隊銳意把可持續發展帶到社區。工地外圍騰出1.6米道路用作栽種四棵大樹,連同東京街公共道路,行人路可達5米闊。項目另一邊預留的戶外區域,則可用作社區劇場或街頭音樂表演的藝術場地,並設有樓梯連接綠色平台,為原本人煙稠密的深水埗社區提供喘息空間。

團隊獲得2021年「環保建築大獎」的Grand Award,建築師表示希望打破傳統觀念,引證MiC的可塑性和潛能,華懋行政總裁蔡宏興則期望藉此呈現MiC設計的活力及美學。議會一直積極推動組裝合成法,主席何安誠讚揚項目團隊從用戶角度出發,以創新科技及意念融入宜居建築。他亦認為無論是工務工程抑或私人項目,只要善用科技不斷求進,定能造福業界與市民。

最後更新:2024-06-04 09: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