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先進製造業中心創新解難 以建造業2.0推動工業化4.0

先進製造業中心創新解難 以建造業2.0推動工業化4.0

本港建造工程量持續高企,未來十年將有多項基建相繼展開,然而業界不能安於現狀,尤其建造業面對新血不足及工地安全問題等挑戰,業界上下必要積極謀求變革。6月初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執行總監鄭定寕工程師、議會成員盧李愛蓮女士及何國鈞測量師參觀位於將軍澳創新園的「先進製造業中心(AMC)」。AMC建造工程設計及建築揉合「工業化4.0」及「建造業2.0」的理念,採用「可供製造及裝配的設計(DfMA)」、「建築資訊模型(BIM)」及「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各種新技術提升工程效益,節能環保,有助改善工作環境及工地安全水平,成功向同業展示如何以創新科技應對人手短缺及安全問題等挑戰。

近年港府推動「再工業化」,結合製造業經驗及創新科技力量,促進本地工業發展。由金門建築承建的將軍澳創新園先進製造業中心(AMC)於今年4月啟用,中心樓高8層,設有多層高規格工業生產樓層、共享物流中心及地庫停車場,總樓面面積達110萬呎平方。此生產基地專為先進建造業而設,屬亞洲首個跨行業、融合自動化及智慧物流方案的先進生產設施,可一站式支援大、 中、小型先進製造企業,目標促進高端製造,協助創新製造業加快本地研發及生產過程。
 

兩日組裝行人天橋

AMC以實踐「工業化4.0」為願景,建築階段以「建造業2.0」理念為本,展現創新、專業化和年青化的特色。場外建造為全球建造行業大趨勢,AMC工程團隊積極採用DfMA,其中有75%的鋼結構及機電組件為廠房預製,連接AMC及毗鄰數據技術中心的行人天橋正以此方式建成。有別傳統就地建築的方法,全長40米的天橋分三組部件於場外預製,最重一件組件達67噸重,由於AMC工地鄰近碼頭,工程團隊從水路運送橋身部件,只花兩晚即把天橋安裝妥當,大大提升工程效率,亦減少對周邊環境影響。
  

DfMA減排節能 有利可持續發展

上蓋建築工程方面,團隊以雙T型預製樓板(Precast Double Tee)取代無樑樓板(Flat Slab)結構,省卻大量須在現場安裝的模板和支架,工人亦不用長時間於高空工作,而件於工廠預製而成,故能善用資源,減少因場內製造而起的浪費。總計整項AMC工程,與傳統建造方法相比,團隊運用DfMA節省約460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等於超過470程由香港飛到美國的航班碳排,有利可持續發展。

機電裝備方面,AMC工程用上超過5000件組件,包括風喉、水喉等。組件眾多,AMC工程團隊除委托於內地的自置廠房生產,亦於將軍澳創新園另一幅面積達2800平方米的用地建立流動工場,主責生產泵具組件,AMC頂樓抽煙風扇機房的組件亦於此流動工場以MiMEP裝嵌,由於工場環境比工地現場少限制,有助提升建造速度和安全表現。MiMEP施工方法有利於減少工地勞動力需求,AMC工程團隊更進一步,利用創新科技輔助安裝工序,如因應場地特色設計出同步升降平台安裝風喉,並已為此設計申請專利;此外,部分管道組件重達4噸,團隊又設計出運送系統,減少高空工作和人力抬舉的工序。

綜合數碼建造方案提升生產力

創新建築方法的成功背後,使用BIM的成效不能忽視。AMC工程團隊廣泛應用數碼科技,如以BIM模擬整個雙T型樓板預製件的組裝,模擬流程可預先評估高風險位置,確保運輸及安裝流程安全順暢。團隊亦以人工智能演算法計算及分析同步使用四,組天枰的最佳方案,避免浪費吊運時間。此外團隊設計多款應用程式輔助,提升效率,例如以擴增實境(AR)程式展示BIM模型,方便前線團隊預視未來安裝細節;團隊亦研發「綜合數碼建造方案」(IDPD),以此為平台整合建築數據,透過儀表板顯示工程進度、工人出勤等資訊,構建物聯網雛形,掌握工程相關最新資訊,一目了然。

科技降低技術門檻 吸引人才入行

本港建造業技術工人短缺及人口老化屬業界當前一大難題,AMC工程正展示以科技化危為機,以機電工人數據為例,AMC工人平均年齡為43歲,低於全港機電工人50.1歲的平均年齡。AMC整支團隊又有近兩成員工為女性,打破傳統建造業以男性為大多數的慣例。正如承建商金門建築樓宇建築董事黎國鴻先生解釋,團隊使用預製組件取代傳統釘板等高技術工序,降低工人技術門檻,亦提升安全水平;流動工廠亦有助改善工人工作環境;加上團隊廣泛利用數碼化等先進技術,種種方法皆有利吸引年輕新一代入行,承接建造業的火炬,引領業界繼續前行。

最後更新:2024-06-04 0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