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活用科技 承先啟後 中九龍幹線工程建未來

活用科技 承先啟後 中九龍幹線工程建未來

九龍區交通問題困擾港人多年,港府遂於2017年展開「中九龍幹線」工程,新道路橫跨九龍東西,連接西九龍油麻地至東九龍的啟德發展區,落成後將大大紓緩擠塞問題。工程規模大,牽涉地域廣,但團隊迎難而上,引入多項創新建造技術輔助,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執行總監鄭定寕工程師及議會成員張志剛工程師五月底造訪中九龍幹線社區聯絡中心,深入何文田豎井參觀中段隧道工地,親身了解團隊如何活用創意,利用新技術克服困難,從而提升效率、有利可持續性並改善工業安全。

上天出海入地

「中九龍幹線」全長4.7公里,以天橋、隧道及公路組成,途經九龍各個人煙稠密的旺區鬧市,牽涉拆卸樓宇及臨時填海等工程,正如團隊形容,工程「上天、出海、入地」,需拆分為八份工程合約推展。工程複雜多變且難度高,必要利用新技術協助,路政署主要工程管理處處長陸偉雄工程師指團隊不拘於舊制,勇於嘗試新事物,「就如摸着石頭過河,我會鼓勵同事即使未曾應用某創新技術也應小規模嘗試,假如可行便可全面應用。」中段隧道工程承建商布依格土木工程代表、香港寶嘉董事總經理鍾偉賢工程師亦指「創新科技配合數據整合分析將是建造業的大趨勢。」

數碼化一站式管理

「建造業2.0」提倡 「創新」、「專業化」及「年青化」,其中創新尤其重要。工程施工以外,管理亦為關鍵,中九龍幹線工程團隊積極推動工地管理數碼化,以數碼綜合管理平台(integrated Digital Works Supervision System)及智慧工地管理平台(Smart Site Management Hub)把六項現行工程合而為一管理,一站式分析工程數據,實時監測工地情況,從而提升效率、質素及安全水平。此項工程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主要從四大範疇監管,包括沉降監測系統、智能閉路電視、工人管理系統及其他物聯網管理。展望未來,團隊計劃推出工程進度監測系統,讓管理人員掌握工程最新資訊。

「中九龍幹線」其中有3.9公里為隧道,地底空間密閉,又有潛在崩塌風險,施工難度大,加上幹線途經七條港鐵線及七個斷層帶,工程更形複雜,團隊須以新科技克服不同挑戰,改善施工效率,保障工人安全。團隊先於設計階段巧用建築資訊模擬(BIM),仔細規劃,透過數碼科技以立體模型模擬及展示整個施工程序,全面分析工程,以便參與者掌握全局,準確判斷,施工更得心應手。

相片由路政署提供

減少高空工作 保障工人安全

過去隧道工程時常牽涉人手工作,前線工人發生意外風險大,而且易有勞損。有見及此,是次工程多以機械解決問題,例如應對斷層帶地質鬆軟難題時,團隊須於隧道挖掘面位置安裝臨時支撐,傳統工人要於高空人手接駁臨時支撐管;中九龍幹線-中段隧道工程承建商布依格(土木工程)則採用「隧道臨時支撐自動安裝系統」(Automatic Canopy Installation System),開創香港工程先例。此系統由懸臂和裝置設備等部件組成,以機械自動接駁支撐管,簡化人手工序,既能減少工人於高空工作的時間,又能提升效率,一舉兩得。

傳統隧道襯砌工程同樣要求大量人手工作,如推模後微調、澆築混凝土前亦要求工人長時間於高空釘板,成本高之餘又徒添風險。布依格(土木工程)負責人表示為避免意外,工程引入全機械化系統,以液壓輔助推動,無論推模、收模、拍模皆可用液壓處理,提升襯砌工程質素並減低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團隊亦透露正研發混凝土壓力感應器,實時監察澆築混凝土對模板所施加的壓力,確保施工安全及工程質素。

工地處處重型機械,人多車多,倒車意外風險不容忽視。團隊另展示於隧道大規模應用的「人工智能雙鏡頭」設備,鏡頭安裝於重型車輛後方能模擬人眼立體效果,以智能系統分辨人與物,及計算車輛與物體的距離。車後如有行人,控制屏幕會發出警報提醒,保障隧道工程人員安全。何安誠主席讚揚設計有助提升工地安全,認為人工智能進步飛快,社會必要繼續培養相關人才以利發展。

兼顧安全、生產力及可持續性

中九龍幹線為本港劃時代工程,於公眾角度,其意義在於改善交通,提升生活質素;於建造業界而言,工程團隊勇於引用多款嶄新技術,設計兼顧安全、生產力及可持續性,展示「STEM」如何落地應用,承先啟後,將有利吸引人才投身業界,迎接建造業黃金十年。

最後更新:2024-06-04 09: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