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工作勤為先 萬事平安首 香港建造學院(上水院校)默哀會

工作勤為先 萬事平安首 香港建造學院(上水院校)默哀會

本港建造業界多年來為貢獻社會默默耕耘,每位從業員都盡心盡力建造香港。可惜根據勞工處的數字,2021年建造業共錄得3,109宗工業意外。建造業議會將繼續竭力鞏固業界從業員安全意識,並舉辦各式安全意識活動,希望從根本培養安全文化,實現「工地零意外」的願景。

今年四、五月有四位工友因工不幸殞命,水務署署長盧國華先生、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議會成員林健榮測量師及陳劍光先生,五月中同赴香港建造學院(學院)上水院校出席默哀會悼念逝去工友,並訓勉一眾學員汲取教訓,銘記安全重責,未來加入職場時刻保持警覺,避免意外,保護自己及他人。

意外全因「搏」字起

回顧幾宗事故,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慨嘆意外皆因「搏」字起。他提醒學員開工前必須瞻前顧後,每行一步都要確保安全才可開工,並訓誡學員要反思,不可有「搏」的心態,例如有沒有劃好危險區域並提供警示?會否在管工不在場時鬆懈「搏下」?抑或覺得三米單棚不算很高就想「搏下」,沒有檢查清楚安全帶有沒有扣緊繫穩點就開工?工地狀況多變,主席訓勉學員萬事小心為上,切忌心存僥倖。主席解釋:「很多施工方法早已清楚列明,但如遇變更便必須停下來,想一想。過去很多死亡事故也是因為忽略程序變化,相信只要工友謹慎地按步就班、勇於『向危險說不』就可以保障安全,重視安全的心態非常重要。」
 

善用創新科技減意外

建造業議會近年一直帶領業界採用更多創新科技,水務署署長盧國華先生也認同科技有效減低意外機會,他說:「建造工程應該更多地採用創新科技,例如機械化及工業化。建築訊息模擬(BIM)、預製組件、智能管理等方法皆可以幫助提升安全。」他亦提到工地安全並非只是工人責任,業主、駐工地顧問工程師、建築商人人有責。因為安全是一環扣一環,如有忽視一個步驟下一環就會受影響,大家互相支援和提點就可以避免意外。盧先生提醒學員:「切記工程規模不論大小,安全必為最高的絕對準則,我們不可以接受因趕工或爭取時間而犧牲安全。」

事事關己 人人有責

建造業議會成員兼建造業訓練委員會主席林健榮測量師指工地變化多,教導學員須養成細心觀察周邊環境的習慣並保持警覺。他說:「大家應「諸事八卦」——如發現工地不妥之處,例如缺口缺少圍欄便要即時提出並要求負責人解決。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可能就可拯救一條性命,幫助其他人甚至救到自己。」他更建議學員工作如見到同事作出危險動作要即時制止,否則意外很易發生。
 

工作有序 妥善收拾

議會成員兼香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主席陳劍光先生從事建造業逾40年,他分享指現在的學員很幸福,因為40年前沒有安全訓練,只靠師傅口耳相傳。他告誡學員工作時態度需要「拼命」,但並不是「拼掉生命」,不可置安危於不顧。他提醒學員:「縱使同樣的工作做一萬次都做好安全措施,僅僅一次不慎便可能發生事故。」見到是次參與默哀會的學員修讀水喉科,陳先生提醒學員工作要保持整齊有序,他說:「各位進入工地時請經常妥善收拾工具及材料,假如水喉亂放沒執拾好,隨時導致旁人失足跌倒。」
 

多問多識 對危險說不

默哀意義既在悼念前人,亦在儆醒後人。由於三宗致命意外均牽涉高空人體下墮,所以學院導師在默哀儀式後與學員詳細分析意外成因及改善方法,並教授「安全四步曲」,協助學員於工地工作時能保持安全意識。四步曲之一在於「不斷學習」,導師鼓勵學員如有疑惑儘管提問,多問多識;第二步為「觀察環境」,導師提醒學員將來開工時毋須心急,應眼看四方,識別潛在風險;第三步則為「做足檢查」,工作前必須仔細檢查環境、工具、機械及個人裝備,如測試安全帶繫穩點是否穩固,此外亦應先處理高危之處,解決問題才開始工作。即使開工前事事安排妥當,但工地變化萬千易生危機,所以四步曲最後一步為「停止工作」,假如遇上個人能力以外的安全問題,學員一定要「對危險說不」,即時向上級或相關部門匯報以解決危機。
 

安全訊息警惕從業員勿重蹈覆轍

對建造業來說每次工地意外皆為忽略安全的沉痛教訓。為警惕從業勿重蹈覆轍,建造業議會經常就不同類型意外事故向業內持分者發放安全訊息及設計安全海報,列出常見意外例子,並附以關鍵安全措施、教學影片及有獎小遊戲的連結,以傳遞安全知識,提醒業界謹慎工作,提醒工友「安全第一,生命第一」。

最後更新:2024-06-04 09: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