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啟德體育園實現數碼化工地 打造國際體育康樂設施

啟德體育園實現數碼化工地 打造國際體育康樂設施

啟德體育園是政府近數十年來在體育基建方面最重要的投資,園區佔地28公頃,較維多利亞公園大約47%,落成後將成為全港最大的體育基建項目。在這個全新的體育建設,其建築模式以及對安全的考量亦帶領行業走在最前。建築團隊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是項目的複雜性及時間性,但在安全管理方面仍然一絲不苟,更善用創新數碼技術,大幅度地減少高空工作,加強施工效率和準繩度,絕對是未來建造業的新方向。上星期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執行總監鄭定寕工程師及議會成員何國鈞測量師到訪啟德體育園,了解項目團隊如何著力推動及參與創新科技於工地安全上的應用。

共同協作 引領變革

體育園由三個大型體育設施組成,包括「主場館」、「室內體育館」以及「公眾運動場」,集運動及休閒於一身。協興工程建築工程項目總監劉啟明先生表示,體育園採取「設計、興建及營運」(Design, Build & Operate)模式,設計團隊自項目初期便與建築團隊及將來的營運團隊緊密合作,而各團隊亦將工作基地移師到體育園的工地辦事處內,時刻就著工程設計各司其職,將不同意念轉化成施工圖。

除了設計、建築及營運團隊,項目還涉及許多其他承造商參與機電、鋼結構、外牆、開合式上蓋等工作,因此項目全面應用了建築信息模擬(BIM)、裝配式設計(DfMA)和 機電裝備合成法 (MiMEP)技術以提升設計和生産效率,同時提升施工安全及風險管理。建築團隊會利用BIM協助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預早發現施工時與圖紙上的衝突,並找出解決方法,使工程得以安全和順利地進行。設計完成後,不同的預製部件會在各個海外工廠同步生產,完成後會按施工時間表送到地盤現場組裝,最後交付給營運團隊,大大縮短工期、減省人手以及為前線員工營造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項目充分體現了科技應用對工地的好處,並在去年獲得議會頒發「2020建築信息模擬項目成就大獎」。

協興建築董事總經理朱達慈先生指本項目採用「設計、興建及營運」一條龍模式,有效運用BIM等技術,讓團隊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完成工作,使項目更具成本效益,提升了工程項目的效率和生產力。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開合式上蓋的設計是啟德體育園主場館的特色之一。上蓋主要由四組大型主鋼桁架支撐,跨度最高達180米,在香港的建築項目中屬極大型的工程。而主鋼桁架則由大型鋼圓筒組成,鋼圓筒最大直徑達1.6米,因此項目團隊於預製過程中採用了BIM及DfMA等先進技術,連同電腦數值控制焊接機進行燒焊,提高品質和加快生產速度。在現場施工方面,團隊亦利用BIM令設計視像化,方便優化設計和建造程序。將所有預製組件變成「立體分解圖」,立體地將組件的不同功能和裝配設計呈現出來,讓承建商清楚了解每一個工序的安裝次序和方法,例如外牆安裝、機電設施安裝及開合式上蓋建造等等。

當混凝土結構以及地面裝配場完成後,主鋼桁架會分成十個組件運送到地盤,工程團隊就運用四組臨時提升塔(Jacking tower)進行重型吊運以及先後安裝固定和開合式上蓋。團隊又運用DfMA,於鋼桁架上安置了路軌以及16個轉向架帶動南北兩邊上蓋進行開合動作。

主場館可容納五萬名觀眾,當中的鋼結構上蓋涉及一萬三千六百噸的鋼材,加上吊機、擺放材料位置以及預製組件的安裝,需要佔用許多空間,因此團隊興建了一個行走式起重機(travelling gantry),負責安裝約一千七百多件預製組件的上排座位,目的就是要達致安全建築設計、提高生產力和可持續性,減低高空工作以及交叉作業。

應用先進技術 邁向工地無紙化

為了讓前線員工能清楚了解如何將創新科技真正「落地」帶入工地,這次項目團隊採用一個名為Dalux的應用平台,不但有助規劃和執行BIM工作,亦讓地盤人員毋需再帶圖紙到工地,單靠一部平板電腦已能透過GPS定位,便能實時了解當前任務的進度,並即時將資料更新至雲端,讓整個團隊都可以同步監控,減低發生錯誤。協興的專業團隊再一次展現業界精益求精及 「生命第一,對危險說不,人人有責,各司其職」的精神!

最後更新:2024-06-04 09: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