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創新.高效.綠建 邁向國家體育新進程

創新.高效.綠建 邁向國家體育新進程

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北京冬奧)以「科技冬奧」突破不少界限。最具代表及標誌性必然是北京冬奧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 — 國家速滑館,又稱「冰絲帶」,由設計、建造至運營,把創新科技、綠色理念貫穿始終,達至真正的智慧場館。早前建造業議會(議會)主席何安誠教授工程師與參訪團一同到訪這座「冰絲帶」,瞭解如何應用國內創新科研,在體育領域上推動可持續發展。

 

築起主體 創下世界之最

國家速滑館在世界體育場館中創造了規模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長約198米,寬約124米。這種創新的建築概念採用了細長的鋼索和連接節點構成一個整體,形成了獨特的馬鞍形外觀。與傳統的支撐結構相比,所使用的鋼材用量僅為傳統結構形式的四分之一,令屋頂更輕、更耐用,整體高度更可降低8至10米,有效減少結構工程所需的時間和成本。考慮整個結構建造和運營期間的安全和性能,工程團隊特別設立了1,093個即時監測點,不但能實時監測索網結構情況,更能提升施工安全和風險管理的水平。

「冰絲帶」的曲面玻璃幕牆設計也是場館一個不可或缺的亮點。它由3,360塊尺寸和弧度不一的玻璃組件組成,組件需要無縫嵌入160條S形鋼龍骨打造的框架。團隊選用的玻璃組件,都是於國內生產,具高透光、低傳熱性,體現綠色低碳目標,構建出結合科技、功能性及美感的玻璃幕牆。

這個項目從結構設計到施工過程都面臨不少挑戰,但團隊遇強則強,通過全生命周期應用建築資訊模擬技術(BIM),優化預製組件的安裝程序,以全面數字化的管理流程,提升施工質量和效率。

破舊立新 締造「最快的冰面」

作為北京冬奧主要場館之一,迎接世界頂級賽事,對冰面要求更是一絲不苟。將12,000平方米的全冰面劃分為四個部份,每部分可獨立控制冰面溫度,實現"同步運行,不同使用",並採用創新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大大降低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相當於種植約120萬棵樹而減少的碳排放。另外,團隊利用二氧化碳製冰技術提升效能,令冰面溫差保持在0.5℃之內,意味著整個賽道的冰面硬度更均勻、更平整,更有利運動員於冰面上滑行,創造佳績。製造冰面過程環環緊扣,團隊與大學科研團一起打破固有技術界限,為創建「最快的冰面」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場館更將製冰過程所產生的剩餘熱力回收,用於場館內熱水供應、供暖、融冰等用途,實現能源回收,節約用電,推動可持續發展。

智慧運作 加快創新步伐

除了應用創新建築技術外,團隊銳意把科技帶到營運管理上,建立數碼分身平台系統(Digital Twin)打造成現代化智慧型場館,平台連接36個系統,收集多項實時數據傳送至平台,有助整合分析場館環境數據,如機電設備運行情況、能源管控等,讓管理團隊能善用數據輔助作出準確和可靠決策、控制風險,大大提升效率,建立出一體化的管理新模式。

何安誠教授工程師讚嘆「冰絲帶」是世界一流的建築項目,從設計、施工到運營,廣泛利用先進技術包括:建築信息模擬(BIM)、物聯網(IoT)等貫穿各個階段,團隊攜手成就這首屈一指的工程項目。

最後更新:2024-09-17 1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