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大腦管理全身多個系統,建築物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控制設施運作。建造業議會(議會)主席何安誠教授工程師早前聯同議會成員廖聖鵬工程師及鄭展鵬教授等參觀Neuron Digital, 了解其開發的智慧建築控制系統Neuron。
在建築過程中,一個項目經常會同時使用多間不同供應商開發的智能頭盔、智能手錶、監測器等。同樣地,一幢建築物的不同範疇亦經常會採用不同的軟件來營運管理,如何方便項目管理人員或物管人員在同一個平台上處理能源管理、物聯網通知等,就是Neuron Digital希望解決的問題。Neuron Digital公司開發了綜合平台,協助整合收集回來的海量數據即時監察工地安全,同時透過人工智能(AI)分析如何做到減排節能。有關數據分析除了可以在項目中即時應用外,完工後亦可以為物業管理提供有用資訊,更可以提供給下個項目繼續參考。
香港建造學院最近的電梯更新工程就採用了Neuron系統以監察工地實時狀況,提升工地安全。電梯更新工程分別於上水院校、葵涌院校及九龍灣院校進行,工程團隊利用Neuron 系統及4G無線網絡串聯起安裝於工地的AI鏡頭,建立起「安全智慧工地系統(4S)」,讓管理人員可以於管理中心同時監察多個工地的工友實況,保障工友安全。
此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可以自動監察工友有否穿著個人保護裝備(反光衣、安全帶、安全帽等)及現場安全情況(有否火花等),並即時透過手機發出警報通知管理人員,提醒需要作出即時修正行為。採用自動監察系統可以全天候監察工地環境,一方面可以減輕管理人員日常監督的交通時間及工作量,讓他們可以專注提升工程安全及質量,另一方面亦可以提升團隊的應急準備能力,管理人員可以即時掌握工地及工友情況,及時作出反應及發出指示。
近年建造界愈來愈重視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議題,平日業主及物管人員可能需長時間收集大量電費單及水費單才能完成相關ESG報告,但在Neuron系統的協助下,物管方不用再靠人手輸入資料,亦可實時收集及分析有關資料及碳排放數據,讓物管更易部署建築物的回收政策,研究如何節能及減少碳排放等。Neuron利用5G和物聯網(IoT)技術,從設備和系統中收集即時「感知數據」,如溫度、濕度、空氣質素等,並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通過雲端運算將複雜資訊在後台的面板或儀表板以視覺化形式呈現出來。
Neuron Digital亦串聯了各式各樣的物聯網監測器,例如在密閉空間量度有毒氣體、在指定區域量度二氧化硫、監測有冷氣機水量(Chiller Water)再透過AI來計算製冷負荷(cooling load) 等。製冷機組、風機機組等的運行數據,可以協助系統立即選取最合適的機組以提高系統的運行效率,達到節能的目的。太古坊一座採用了Neuron系統,冷負荷預測值與實際用量相差少於5%,讓大樓能源消耗成功降低15%;北京地標水立方採用了Neuron系統後,不僅節省了25%能源,還可以監測空氣品質。以一幢甲級的建築物為例,如使用Neuron系統,預計半年便可以「回本」,有些生產廠房甚至可以一至兩個月便回本。
議會設立物業管理智能監察中心都是採用Neuron系統管理香港建造學院的上水院校、葵涌院校、九龍灣院校、香港仔的工藝測試中心、議會位於觀塘的總部等。中心可以即時透過數碼模型平台,顯示包括整幢建築物的數碼分身(Digital Twin)。系統接駁閉路電視及消防等系統之後,就可以透過物聯網設施監察物業的情況,例如碳足跡、消防門有否關上、水喉有否漏水等潛在風險,希望有效推動物業的可持續發展和ESG績效,讓議會向「碳中和」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隨著城市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現代建造業透過數碼化升級轉型,推動智慧建築、提升環保。擁有人工智能的建築物與城市各個層面實現更緊密地互聯互通,締造更舒適、更健康的室內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
最後更新:2024-09-24 11:05:36